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入雄心菩薩行論》每天都要增長福德資糧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གཤིན་རྗེའི་ཕོ་ཉས་ཟིན་པ་ལ།། 死主使者捉縛時 གཉེན་གྱིས་ཅི་ཕན་བཤེས་ཅི་ཕན།། 親戚好友有何益 དེ་ཚེ་བསོད་ནམས་གཅིག་བསྐྱབས་ན།། 彼時仗善福救度 དེ་ཡང་བདག་གིས་མ་བསྟེན་ཏོ།། 然吾未曾行持矣 「死主使者捉縛時,親戚好友有何益」,「死主」是我特別翻譯的,意指「閻羅王」,而「使者」是死主的宰相或獄吏,即是協助死主辦事的人。當閻羅王的宰相阿瓦龍果傑牛頭等獄吏到來時,代表自己的生命必然會結束,此時即使親戚朋友在身旁,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亦不會有任何實質上的效果,更不可能有任何的幫助。 為什麼呢?因為死苦必然獨自一人面對,因果業報的力量也必然獨自一人承受,所以在面對死苦時,親戚朋友對自己沒有多大的幫助。 當死主的獄吏到來以後,你的脖子猶如被真實的繩索綑綁起來,而後被帶到往生的地方,如同牛羊將被宰殺時,牠們的脖子被套上繩索,然後強迫性地被帶走般。如同屠夫用鎚子、斧頭及利刀等宰殺牛羊一般,此種極恐怖窘迫的狀況也會出現在往生後的中陰身階段。此時,無論是自己的父母、子女、朋友等任何人都無法利益自己,也救護不了自己。 「彼時仗善福救度」,當因果業力來到現前時,受報者必須承受果報,因為業力必須成熟盛開後,此因果業力才會消失。當死主的獄吏來臨,我們要面對死苦時,自己此生當中累積的一切善業與造作的惡業,都會跟隨著自己,因此最主要、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唯有依靠福德資糧,才能救度我們。 此處依靠福德的意思是,自己的身口意皆應運用在善根上,而後自己的心相續自然會產生厚厚的善習氣、福德習氣、智慧與慈悲的習氣,當產生這些善相關的習氣以後,若能持續增加的話,在中陰身是最有幫助的。 「然吾未曾行持矣」,然而許多凡夫眾生的身口意都沒有行持與福德相關的真正善根,遑論與智慧相關的三輪體空之善根更是不容易做到。有時候,即使想要獲得人天果報的福德也行持不成,特別是解脫相關的福德資糧,有許多人更是無法行持與積聚。 有些人一開始行持許多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相關的善業,但是到了中期就全部放棄了,到後期更是什麼善根都沒有。 對一般凡夫眾生而言,要保持善根與福德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雖然我們唯一的依靠與救護是福德資糧,然而一生當中卻是斷斷續續,並沒有真正地做好,尤其與心相關的禪...

《入雄心菩薩行論》人類的四大苦海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བདག་ནི་མལ་ན་འདུག་བཞིན་དུ།། 吾於臨終床榻時 གཉེན་བཤེས་ཀུན་གྱིས་མཐའ་བསྐོར་ཀྱང་།། 親戚朋友圍繞亦 སྲོག་འཆད་པ་ཡི་ཚོར་བ་དག། 命斷極苦之感受 བདག་ཉིད་གཅིག་པུས་མྱོང་བར་འགྱུར།། 獨自一人須承受 生、老、病、死是人類的四大苦海,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有生就有死,當心識離開我們最愛惜的身體的那一天,醫生亦無法救助,即使藥師如來直接展現來到現前,也救不了我們,如同藏皇赤松德贊的女兒拉蔣貝瑪薩,躺在蓮花生大士的懷抱裡往生般。 「吾於臨終床榻時,親戚朋友圍繞亦」,在生命結束的因緣到來,自己躺在此生最後的一張床上等待往生的時候,最後一張床的意思是,因為即將面對死亡的苦海,所以此生再也不用睡覺了,快要投生到另外一個世界(來世),此時醫生也救助不了,甚至呼吸亦是非常困難。 身旁有許多親戚好友圍繞著,他們看著我們如同自己快要面對往生般痛苦,雖然親戚好友極為關心,但這也救不了將要面對死苦的人之生命。 「命斷極苦之感受,獨自一人須承受」,這種命絕的苦受,只能獨自一人承受。只能獨自一人承受的原因是,當我們修行境界不高時,無法將自己生病等苦受放在他方物質或其他人的身上,唯有自己一人承受。 若是如密勒日巴般的修行境界至高者,情況則不同。往昔一位格西向密勒日巴下毒,密勒日巴卻將自己的病情放置在一扇門上,這扇門因而一直動盪,發出「嘎嘎」的聲音。 下毒的格西認為這只是密勒日巴的一種魔術而已,甚至對密勒日巴假意地說:「你的病情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如果可以的話,我願意承受你的病苦。」密勒日巴在意中禪定,觀想將些許病情放在下毒藥的格西身上,結果格西承受不了劇痛,因而極為後悔。 若有密勒日巴這種本事及修行的境界,當我們面對臨終死苦的時候,則可以將病情的痛苦放在其他物體上或人的身上。 但對一般凡夫眾生而言,躺在最後的一張床上,說最後一句話,親戚好友都圍繞著自己的時候,這時什麼都沒有用。 當面對死苦的時候,即使是權勢至高的國王也帶不走隨眾或宰相,財富圓滿者也帶不走一生所擁有的金錢財物。一般平民百姓面對死苦的時候,不僅帶不走自己的家庭、車子、妻子等,家人也無法分擔死亡的痛苦,而這一切只會讓臨終者更加執著,因此唯有獨自一人承受死亡的苦。 為什麼只能自己一個...

《入雄心菩薩行論》無常並不是負面的思想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人生無常是負面的思想嗎?有些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無常並不是負面的思想,它是一種正面的思想。凡夫眾生在幻覺之中覺得會活上一百年、兩百年、五百年,因而一生都忙碌在我執與無明相關的事情上。若是一直繼續如此活下去的話,這才是負面的思想。 當我們想到人生無常的時候,會想到真正、究竟的涵義,此即是正面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想到人生無常以後,自己現在仍然活著,且在燦爛的陽光下舒服自在地生活,這是我們最有機會開心的時候,因此也是正面的思想。 最主要的是,在陽光燦爛下開開心心、簡簡單單地生活,且心中的一切動念都是善相關的,行為上也是一直做善相關的事情,這也是想無常的正面能量。再者,每天不僅知道自己、明白他人,而且慈悲的道路都鋪得很好,所以想人生無常是非常不錯的。 若想人生無常是苦而且悶悶不樂,這是不好的。想人生無常是樂,這才是對的,因為你還活著,可以快樂、自在、圓滿是很好的。 總之,想人生無常是思想之中最大、最好的勝王,如同大象的腳印是動物裡最大的腳印般。無常的觀念是最好、最殊勝的思想,因為具有無常的觀念,即能明白世出世間的一切,此為掌握人生、發展善根、加強慈悲以及令智慧明亮起來的勝道。 《入雄心菩薩行論》的第二品為懺悔品,前段講述供養,後段則講述必須懺悔自己曾經造作一切惡業。

《入雄心菩薩行論》無常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ཉིན་མཚན་སྡོད་པ་ཡོང་མེད་པར།། 晝夜皆無法留存 ཚེ་འདི་རྟག་ཏུ་གོད་འགྱུར་ཞིང་།། 此生終將破壞損 སྣོན་པ་གུད་ནས་འོང་མེད་ན།། 壽命無法延長增 བདག་ལྟ་འཆི་བར་ཅིས་མི་འགྱུར།། 吾命何以不會亡 《入雄心菩薩行論》的第二品為《懺悔品》,其中闡述我們要懺悔的理由,乃因無常隨時隨緣會降臨,最近已講述許多與無常相關的道理。 「晝夜皆無法留存,此生終將破壞損」,我們的壽命一直不停歇地往前走,在每一剎那的無常之中消失,無論是白天或夜晚,在任何時候都是往前流逝,無法停止。此生最終必會壞損,無法延長,如同水庫的水中斷以後,流到城市裡的水也都會中斷。 「壽命無法延長增,吾命何以不會亡」,我們的生命隨著日夜消失,壽命全然沒有會一直增加或延長的理由。意思是,生命到盡頭之前,時間不會停止,一點點停留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到了生命盡頭之時,壽命無法延長、增加。 再複述一遍,我們的生命永遠存在於無常之中,並沒有不會遇到無常、不會往生的理由,所以一定會面對臨終中陰的無常。我們的生命無法一直延長,也不會停歇下來,只會往前走直到盡頭。 生病也是無常的徵兆,當死苦來臨時,無論是天界的天人、人界中最厲害的人,或是世界上最頂尖的醫生,也救不了自己,必定會往生。除了修行境界至高者,例如修成長生不老者或修成大虹光身者等之外,其他所有的生命形態終要面臨無常。 我們無法知道何時會面對死亡的無常或會如何死亡,無法確定死亡的原因、處所或時間的我們,時時刻刻都被無常掌握著,如同籠子裡將被宰殺的鳥類,院子裡待宰殺的牛群、羊群,以及漁市場裡將被宰殺的魚類般,時時刻刻都可能遇到無常。 知道人生無常的道理,會有什麼效果呢?在輪迴世界裡的所有眾生都必定會遭逢無常,所以我也一定會面對死亡的無常。 當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在此生或過去生裡曾造作的一切惡業,都要在心裡想起來、口中說出來而懺悔,所做的一切善根皆應盡力迴向,以淨化所有惡的業力,這即是明白無常的效果。 因為淨化業障以後,一切都會順利圓滿,並且有解脫成就的機會,因此為了淨化業障故而必須要懺悔。 經文論述載,當湖水的水源中斷以後,則無法繼續有水流入湖中,因為水的源頭已經枯竭了。同樣的,生命逐漸消逝時,則再也無法延長壽命,因此我們現在尚未遇...

《入雄心菩薩行論》人生無常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དེ་ལྟར་བདག་ནི་གློ་བུར་ཞེས།། 吾乃如是驟然者 བདག་གིས་རྟོགས་པར་མ་གྱུར་པས།། 吾乃無知之緣故 གཏི་མུག་ཆགས་དང་ཞེ་སྡང་གིས།། 痴心貪心瞋心以 སྡིག་པ་རྣམ་པ་དུ་མ་བྱས།། 各式諸業造作矣 「吾乃如是驟然者,吾乃無知之緣故」,我們的生命如同秋天的蜜蜂一般,當冬天到來的時候,即面臨生命的最後一刻,突然來臨的變化就是無常。我們無法決定從哪裡來,現在只是一種非常臨時的生命形態。 我們不知道過去從哪裡來,現今在輪迴中也是臨時成為人類的生命形態,這一切都由無常掌握著。一般人對於無常的觀念是不知不明的,思惟上存在著堅定穩固的有常,而堅定穩固的有常思惟是由無明幻覺所引起,並非由究竟正道而形成。 「痴心貪心瞋心以,各式諸業造作矣」,「安替」(藏音)是堅固穩定的意思,凡夫的思想中存有堅定穩固與人生是永久的觀念,而並未想到無常,於是對自己相關的親人朋友一直貪愛守護,對仇敵卻極具瞋恨心,因而造作出各式各樣的惡業。 對於自己的親戚朋友,都存著希望幫忙他們的思想,但是有種永遠幫不完、永遠做不成的感覺,所以心情上有極為窘迫的痛苦,這都是由貪婪的心所引起。 若是對他人有瞋恨的心,沒有慈悲的思想與心情,當看到仇敵的時候,說話的態度或行為皆會非常憤怒,甚至造作殺生之業等,因此形成許多惡果的業力,皆因認為此生是堅定穩固的思想觀念所造成的。 對於貪婪的對象親戚朋友、瞋恨的對象仇敵產生很多惡的念頭,造作很多惡的行為,因此形成惡業。雖然現在看不到業力果報,但事實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可能沒有果報。猶如於春天播下種子,果實自然會在秋天熟開、盛開一般。 由於一直造作惡業,因此壽命如同夕陽下山或水源中斷般無法延長。若是由於貪婪的對象親戚朋友及瞋恨的對象仇敵而造作惡業,卻沒有立即懺悔,生命則無法延長,隨時會面臨無常。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無常的狀態,所以在無明的幻覺、不知不明的情況下,為了親敵而造作很多惡的業力。 生命無法一直延長下去,如果面臨人生無常時,帶著很重的惡業,這樣對來世是不好的。若是為了親敵而造作各種惡的業力,當真正死亡到來時,即使藥師如來出現也救度不了我們,這時唯有善的因緣與善的業果,方能牽引我們到最好的來世。 總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具...

《入雄心菩薩行論》掌握當下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此生是很短暫的,然而在短暫的此生中,可以形成永久的安排。若是形成執著親人貪婪的惡業,與瞋恨敵人憤怒的惡業,則於未來的生生世世裡,自然會遭逢痛苦窘迫的事情;反之,在短暫的此生當中,若在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皆能展現出信心、相信、清淨心、菩提心等一切善根的力量的話,則將於生死輪迴裡俱全善果和享受的真理。 此生的心相續與行為能決定長久的未來。明天很重要,然而明天尚未出現,所以今天更重要。下輩子很重要,但是這輩子更重要。下午很重要,可是現在這一刻更重要。下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很重要,但是能掌握現在的幾秒、幾分、幾個小時,則是非常圓滿。 心中永遠要具足正知正念,於各式人群聚合時,無論是玩也好、樂也好,都應該以替他人著想的思想為主。諸多大乘經典皆載述,如果你心中有愛護與讓他人脫離輪迴的思想,以及為了淨化他人的各種怪習氣,因此在語言及行為上較嚴格地對待他人,這是不會形成惡業的。 在教導的過程中,任何嚴厲的語言與行為皆形成不了惡業,因為發心皆是以利他為主,並沒有自私自利。在自己的心情之中、行為之中,例如行持打字、校稿等一切佛法的事情時,心中能練習菩提心是不錯的。 總結而言,掌握當下,有正知正念;掌握當下,要有忍耐心;掌握當下,忍耐的背後有慈悲心;掌握當下,慈悲心的背後有智慧的心;掌握當下,智慧心的背後是以解脫成佛的觀念為主。如此行持即能淨化現世的障礙與未來的惡業。大家在佛法的成道上要學習正確圓滿的思想形態,於解脫上如理如法的安置下去。

《入雄心菩薩行論》面對死苦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རེ་ཞིག་གསོན་ཚེ་འདི་ཉིད་ལ།། 現前存活之時際 མཛའ་དང་མི་མཛའ་དུ་མ་འདས།། 怨親諸多已滅逝 དེ་དག་དོན་དུ་བྱས་པའི་སྡིག། 為彼所造之惡業 མི་བཟད་གང་ཡིན་མདུན་ན་གནས།། 苦果皆呈己現前 「現前存活之時際,怨親諸多已滅逝」,先不論及往昔生死輪迴中的一切,僅是此生存活之時,我們已形成許多業力,而大部分的業力都是惡的業力。形成惡業主要是因為喜歡與不喜歡而分別出冤親,對仇敵形成瞋恨的業力,而對親人卻造作貪婪的業力。然而這些冤親的對象終究皆會遭遇無常,遑論過去生的冤親,此生當中許多貪瞋的親友、怨敵,亦已於無常中往生消失。 往昔曾經非常認真、非常努力幫忙的親人,以及極為瞋恨的敵人,如今僅存回憶而已。在模模糊糊的記憶裡,回想自己過去多麼認真,在這些親人身上花費多少時間,形成多少貪心的業力,而為了消滅自己不喜歡的敵人,瞋恨的思想與行持上創造多少業力,但是他們都已面對死苦,不見了。 「為彼所造之惡業,苦果皆呈己現前」,親人與仇人對我們皆沒有任何幫助,然而過去或此生當中執著的親人與敵人,對我們完全沒有影響嗎?並不是,吾等為了他們而形成的瞋恨及貪婪的惡業,悉皆存在於心中的相續與現前。 往昔的親人、仇人皆已消逝,但是對親人的貪心而造作的惡業與對敵人的瞋恨而造作的惡業,若沒有運用共同法門菩提心的四種對治力來懺悔,一切業力則自然而然會存在於自己的心中無法消失。 此些惡業會影響未來的生生世世,乃至於輪迴至苦難的地獄道(難獄)、窮苦的餓鬼道、愚痴的畜生道之中,受盡無數的痛苦,因此對於一切曾造作的惡業,我們必須於心中生起極為後悔之心,在諸佛如來現前不藏不密地懺悔,發誓自己以後永不做錯地懺悔,否則被惡業染污是不好的。 昨天我發布了一篇文章,講述太陽下的影子,無論人到達哪裡,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會跟隨著。《王教訣經》載:「歿時已臨國王趨赴往,受用財物親眷未能隨,生子此住何行何方亦,業乃影子般之相隨行。」在佛陀教導國王的訣竅中所述,當有一天國王面對死苦時,相伴的隨眾、富有的財產、摯愛的親友都無法跟隨,如同國王等面對死苦的人,無論投生到哪裡,唯有善惡的業力會自然地跟隨著。 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不想出家,因此佛陀示現給難陀看因出家而投生至三十三天的善果,亦示現給難陀看因...

米滂仁波切涅槃紀念日

圖片
藏曆4月28日米滂仁波切涅槃紀念日 以下為持明仁增塔欽所撰紀念蔣嘎米滂仁波切之詩 ཤེས་བྱ་རྒྱུ་སྐར་མཁྱེན་མཁར་འཆར་བས་རྒྱུད་འཛིན་ཡིད་ཀྱི་མུན་པ་བསལ།། བརྡ་ཚིག་རྟོག་འཛིན་ཆོས་ཀྱི་བརྗོད་བྱེད་ཇི་སྙེད་དཔེ་ཡིས་རབ་བསྟན་ཅིང་།། གཞི་ལམ་འབྲས་ཆོས་མདོ་སྔགས་ལྟ་ཟབ་ཟུང་འཇུག་སེངྒེའི་སྒྲ་གཅིག་གིས།། ཐུབ་པའི་རིང་ལུགས་འཆད་ལ་ཟླ་མེད་ཀུན་མཁྱེན་མི་ཕམ་རྒྱ་མཚོ་འདུད།། ལི་ཁྲིའི་མཚན་དཔེ་བཞད་པའི་ལྷ་ཡི་ཤེས་རབ་རྩལ་ཆེན་རྫོགས་པའི་རྗེ།། ཉིད་ཀྱི་ལྟ་བ་གཞན་དྲིང་དབེན་པའི་ཟབ་རྒྱས་ཆོས་ཀྱི་བདུད་རྩི་རེས།། མཐའ་འཛིན་ཕྱོགས་ལྷུང་གོལ་སའི་སྒྲོགས་དང་བཤད་ཡམ་ཕྱོགས་ལས་རབ་གྲོལ་པའི།། རྒྱ་ཆེའི་གཞུང་ལ་ངེས་དོན་བཅུད་ལྕི་ལེགས་བཤད་པུ་ཏི་བླ་ན་ཆེ།། ཐར་བ་འདོད་རྣམས་པད་མའི་རིང་ལུགས་ཀུན་མཁྱེན་ཡབ་སྲས་བརྒྱུད་པའི་སྲོལ།། མི་ཕམ་ཆོས་རྗེའི་གཞུང་ལུགས་རྒྱ་མཚོར་ཐོས་བསམ་སྒོམ་པས་བརྩོན་མཛད་ན།། སྙིགས་མའི་དུས་ཀྱི་བཤེས་གཉེན་ཆེན་པོ་ཐར་གླིང་བགྲོད་པའི་ལམ་མཆོག་རྨད།། རྒྱ་ཀོང་རིག་འཛིན་མཐར་ཕྱིན།

《入雄心菩薩行論》明知夢就是夢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猶如晚上在夢境中所追求的一切,在早上起床後,就已經消失般,執著白天人事物所形成的一切苦樂之顯現,事實上也只是空轉的忙碌而已,因此我們心中要多增加一點智慧、慈悲的力量,而行持上秉持中庸之道的態度是很不錯的。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觀的真理則是佛教在印度時期的教導,雙運的觀念則在雪域高原裡有許多的傳講。 我們應以中庸之道來過生活,心情與忙碌應保持在中庸之道,不要有過度的忙碌和過度的思想。 如同中觀的教法一樣,世俗的一切是可以想、可以做、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要太執著於世俗,而勝義諦也不是空蕩蕩的空,世俗與勝義二者都應以中觀的態度來行持。 再者,以究竟而言,世俗白天的顯現全都不是真實的存在,然以執著的項目來看,一切都可以受用。重點是,需以顯不執著、雙運的心情來接受,明知夢就是夢,假就是假,真就是真,以此雙運的態度接受並且受用。 總之,我們應以中庸之道、雙運及中觀的理論來過生活與行持法道,不要增加惡習氣,要增長智慧,運用這些道理來過生活是很不錯的。

《入雄心菩薩行論》夢是假的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下) རྨི་ལམ་ཉམས་སུ་མྱོང་བ་བཞིན།། 猶如夢中感受般 དངོས་པོ་གང་དང་གང་སྤྱད་པ།། 物實何者雖行持 དེ་དེ་དྲན་པའི་ཡུལ་དུ་འགྱུར།། 悉為憶念對境爾 འདས་པ་ཐམས་ཅད་མཐོང་མི་འགྱུར།། 往昔逝去不復見 前幾天我曾講過一個比喻,夢比喻為一個人,白天比喻為另一個人,二者辯論起來。這比喻說明如果夢是假的,則白天的一切顯現也是假的。如果認為白天是真的,而夢是假的,從各種角度來研究,都是無法成立的。 白天的顯現對夢說:「夢啊!你是假的,因為夢很短,白天很長,所以夢是假的。」 夢接著說:「你錯了,白天也有很短暫的時候,例如有些嬰兒出生不久即夭折,有些人在出生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就往生,這些人白天的時間也是很短。夢雖然很短,人界的白天也有很短暫的,如果按照這樣來推論,人界的夢是假的,人界的白天也是假的,因為都很短暫,所以都是假的。」 白天反駁說:「不一樣、不一樣。在白天,山是這麼穩固的存在,水喝起來也是如此清涼可口,手觸碰到茶杯,嘴巴喝到水,喉嚨有吞水的感受等,白天有著這一切感受,夢中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感受呢?所以夢一定是假的。」 夢回答說:「不是、不是,只是你分不出真假而已,白天也是假的。白天雖有這些喝水與觸碰到石頭、木頭等的感受,然而夢境中同樣也有這些感受。例如遭受刀傷時,有疼痛的感受;行走於堅硬的地面時,腳有刺痛的感受;喝熱茶時,有燙到喉嚨的感受;喝水時,有清涼的感受,以及手觸碰到茶杯等的感受,這些夢裡也都有的,所以你說夢境是假的話,那麼白天也是假的。如果白天不是假的話,那麼夢境也是不假的。」夢如此辯論過去。 接著白天的顯現說:「夢啊!你有太多錯亂了。想想看,在夢中有時可以直接穿牆而過,也可以在水上漂,也可以直接穿透整座山,這難道不是神經錯亂的症狀嗎?可見夢是假的。在白天的時候,走路就是走路,無法飛行,而夢境裡可以飛行。因為夢是假的,所以才可以飛,才可以穿透山水等,原因就在於此。」 夢境的人說:「你確定這是假的嗎?」白天之人說:「對!」 夢境之人又說:「若如你所說,二十五位王臣中的成就者南卡寧波能騎在太陽的光束上,還有馬頭仁千,即阿藏珠巴法王的前世,祂吃下石頭如同食物般。如此修行境界高的人都以不一樣的狀態展現出來,可以透過各式各樣...

《入雄心菩薩行論》猶如在夢境中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上) རྨི་ལམ་ཉམས་སུ་མྱོང་བ་བཞིན།། 猶如夢中感受般 དངོས་པོ་གང་དང་གང་སྤྱད་པ།། 物實何者雖行持 དེ་དེ་དྲན་པའི་ཡུལ་དུ་འགྱུར།། 悉為憶念對境爾 འདས་པ་ཐམས་ཅད་མཐོང་མི་འགྱུར།། 往昔逝去不復見 「猶如夢中感受般」,猶如在夢境中享受著五妙欲,包括眼睛看到美好的世界,耳朵聽到美好的音樂,鼻子聞到芬芳的妙香,身體觸碰到柔軟的物品,舌根嚐到美味的膳饈等。 「物實何者雖行持,悉為憶念對境爾」,當夢境中展現出美好的一切時,即非常享受,但夢境中遇見不好的事情時,則極為害怕。但睡醒以後,一切僅存在於記憶中而已,並沒有真實的存在。 「往昔逝去不復見」,我們人生當中過去的一切都曾真實地享受過、經歷過,然而過去的一切是再也觸碰不到,也無法回到從前了,如同夢醒以後,一切只存在於記憶之中。 昨天我做了一個夢,夢境中的世界是處於成住壞空的空的階段,這個空的世界因積滿水而變成大海。此時巨風吹著大海,板塊壟擠後形成一座高山,在此高山的山頂上有個洞穴。我於夢境中來到這個洞穴,見到這個洞穴非常寬敞,宛如一座大公園般的寬大。洞外聚集了許多人,不論是從高原或平地來的人都來此朝拜這座山洞。 於是我開始研究這座山洞,發現這是往昔蓮花生大士的一個神山洞穴,原本這裡面積滿海水,當海水退去後,自然鑿成這座山洞。在夢境中,我繼續難行能行地在洞穴裡探尋蓮師的聖地。 整個夢境的過程中,鼻根聞到陣陣惡臭,因為周圍是各式各樣的屍陀林,這些屍陀林是過去的成就者修行的地方,四處瀰漫著一股屍臭味。 接著我身旁出現一位非常年邁的老太婆,她一直跟著我,我心中油然生起慈悲心,深怕她跌倒,原來她是這裡的原住民。她的牙齒只剩前面兩顆,後面的牙齒全都掉光,而且還駝著背,身穿藏服,有著短短的白髮,臉上佈滿皺紋,看起來很慈祥的樣子。 一路上老太婆一直不停地為我介紹這座蓮師山洞,我在夢境中感覺她應該是這洞穴的地神,只是示現為老太婆的樣子來與我溝通。 夢中的我一直尋找石頭,當移動一顆很大的石頭時,突然掉下一顆比一頭牛或一匹馬還大的石頭。當我把石頭推到旁邊的時候,看到一個與焚化爐一模一樣的地方,此處瀰漫著燃燒屍體的臭味,因為有各式各樣為數極多的屍體在這裡焚燒著。我猜想這裡應該是羅剎國,或是八大屍陀林其中...

《入雄心菩薩行論》無常來臨時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མི་མཛའ་རྣམས་ཀྱང་མེད་འགྱུར་ཞིང་།། 喜愛亦全變逝無 མཛའ་བ་རྣམས་ཀྱང་མེད་པར་འགྱུར།། 不喜亦悉將滅無 བདག་ཀྱང་མེད་པར་འགྱུར་བ་སྟེ།། 我亦化為烏有矣 དེ་བཞིན་ཐམས་ཅད་མེད་པར་འགྱུར།། 等同一切終須無 「喜愛亦全變逝無,不喜亦悉將滅無」,當面對無常來臨時,無論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一切,終會散滅消逝,所以無須特別去滅除敵人,因為他們終究也必將於無常的掌握、無常的爪牙之中消失,可見任何瞋恨的對象也都會消失。 任何你所貪婪、喜愛的對象以及最珍愛的親戚朋友,無論你用多少的心力保護與守護,也是起不了作用的,當無常來臨時,仍須面對死苦。 「我亦化為烏有矣,等同一切終須無」,無論是敵人、親人或是自己,皆存在於無常之中,雖然現在未面臨無常,但並不代表永遠不會無常,因為有生就有死。當往生以後,我們只能在這個物質世界裡徒留下名字而已,最後甚至連名字也會被遺忘,終究會在無常裡消失。 可見敵人、仇人、親人、朋友、自己等都在無常之中而生,在無常之中臨時存在,在無常之中滅掉、往生。 細部而言,身相續與心相續每天都存在於剎那無常間,並非堅定不變的,而是於無常之中一直轉變,無法逃脫無常的掌控。 敵人仇人無常、親人朋友無常、自己也是無常,以及外在器世界的一切山川、海洲、城市建築等,悉數皆臨時存在於無常之中。不僅是外在器世界的一切物質,連內在情世界的所有仇敵、親人、朋友、自己,只要是趨入輪迴的眾生,無論是權勢高如天際,威力強如閃電,金錢財物豐富圓滿如龍族摩尼寶藏的持權者,外表長相莊嚴美麗如天界的天女與天子,或是喜愛裝扮,將自己打扮的如七色彩虹般,展現自己最美麗、最帥氣模樣的人,這些悉全存在於無常之中。 外在物質世界裡所形成的一切,例如房屋、汽車等,以及辛苦累積的金錢財物,或是由因緣而匯集的父母、親戚、朋友、兄弟等,皆存在於無常之中,亦於無常之中消失,無一倖免。 一切諸法是有為法的原因,有生就有死,死後跟隨自己的是此生當中所行持的善因與善果,以及造作的惡因與惡果,因此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自己不要為了仇人敵人而造作瞋恨之惡業,亦不要為了自己的親人朋友而產生太多貪婪的思惟,此些觀念都要具足圓滿。 因為無常是不能被相信的,而且無常隨時會來臨,所以對親敵的一切...

《入雄心菩薩行論》人生無常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如果我們明瞭無常,那麼自己這輩子的一切行持都會遵循釋迦能仁所教導的慈悲為懷、無害光明的法道,而且身心之間也會盡量行持許多圓滿的、美好的、利己利他的事業。 若是自己不小心或被種種業力牽引而造作貪心、瞋心的惡業,則應速疾將善根的功德、善根的利益運用在自相續之中,讓善根的功德利益抵銷惡業,即使造作了諸多惡業,則應行持更多更廣的善業來懺悔。 一位真正的修行者、智慧者會明瞭煩惱是心中的污染,若讓煩惱一直環繞,對身心都沒有幫助,所以不會讓煩惱來控制自己。再者,傷害眾生的惡行也會盡量不去行持,因為這並非利己利他之事。 當知道人生無常,一切終將捨離,全然無法帶走,則心中自有分寸,會清楚知道好壞與取捨,因此不會造作由我執所引起的貪瞋痴之惡業。我們要知道惡業是一切窘迫的煩惱與痛苦的根源,也要知道親戚朋友仇敵等都是無常的,因此不要為了怨親而行持惡業,這是最好的。 在生生世世裡,特別是此生當中,分秒之間都要練習正知正念。對他人沒有幫助的話題,說了也是白費力氣。對自己或他人沒有幫助的事情,則無需太努力地投入。如果為了生活,有些事情看似對自己有利,但對他人會造成傷害和痛苦,則盡量不要行持,這些就是難得人身最究竟、最主要的觀念與做法。 總之,每天都要具足正知正念,心裡不動惡的念頭,行持上不做殺生等一切惡業,所有的思想與行持都應遵循佛陀所說的道理,如理如法地生活。

《入雄心菩薩行論》捨離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ཐམས་ཅད་བོར་ཏེ་ཆས་དགོས་པར།། 全然皆須捨棄離 བདག་གིས་དེ་ལྟར་མ་ཤེས་ནས།། 因吾無知此理故 མཛའ་དང་མི་མཛའི་དོན་གྱི་ཕྱིར།། 喜愛不喜為彼等 སྡིག་པ་རྣམ་པ་སྣ་ཚོགས་བྱས།། 諸種業障造作矣 「全然皆須捨棄離」,當有一天面臨死亡無常的時候,自己生活居住的處所、自己相關愛惜的一切、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自己的國家及社會中的一切人事物,全部都要捨離。「全然」即是「全部」,「全部」的意思是自己長期執著的所有項目,包括外在的對境、內在的親戚朋友,所有的人事物都必須要捨離。 捨離的原因是,我們執著的一切本來就是有為法,其存在於無常之中,並不是堅定穩固的存在。若是世上有任何的人事物是堅定穩固的存在,就不是無常。無常乃因萬事萬物皆於剎那、剎那中變化,並非堅定穩固、恆常不變。 事實上,一切諸法從來沒有生過、沒有住過,也沒有滅過,猶如昨夜的夢境一般,這世界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會顯現出來,但是一切諸法的本體是空性,顯現則存在於虛相之中,所以一定要捨離。 如果一切諸法的本質是真實且堅定穩固,顯現也是不假且長期穩固的存在,則不會是無常。一切諸法皆無常是因為這是有為法,臨終時全然帶不走,全都要遠離,唯有自己獨自一人面對死亡。 當說到無常的時候,地方也是無常,親戚朋友也是無常,敵人也是無常,家人也是無常,一切財富也是無常,甚至衣食受用、醫療等都是無常。在面對死亡時,現世的一切全都要捨離,而後會去哪裡呢?會投生到未來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來世,自己獨自一人投生到下一世,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當死亡時,我們的心相續還未中斷,但是我們的身相續已經中斷了、無常了,可能會火葬、地葬或天葬,唯有自己的心相續獨自進入中陰身,尋找來世。 「因吾無知此理故,喜愛不喜為彼等,諸種業障造作矣」,一般凡夫並不清楚這種無常的狀況,也沒有深入仔細地研究,所以為了親戚朋友而造作許多各種各樣惡的業力,因為要救他們、護他們,甚至造作殺生的惡業。 為了自己喜愛的親戚朋友,在貪著他們的情況下,造作許多惡的業力,然而在死亡的時候,此些惡業會跟隨著我們到下一世,然親戚朋友則不會跟隨。 此外,為了降伏仇敵或是不喜歡的人,因而生起瞋恨心且造作許多殺生、偷盜等身之惡業,以及心中生起無數的恨心及邪念。當我們...

《入雄心菩薩行論》無常何時會降臨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ཡིད་བརྟན་མི་རུང་འཆི་བདག་འདི།། 心難以信之死主 བྱས་དང་མ་བྱས་མི་སྡོད་པས།། 不待事竟或未竟 ན་དང་མི་ན་ཀུན་གྱིས་ཀྱང་།། 有病無病悉數亦 གློ་བུར་ཚེ་ལ་ཡིད་མི་བརྟན།། 壽命驟然不堅穩 「心難以信之死主,不待事竟或未竟」,任誰也無法保證死亡之無常何時會降臨,也無法相信死主不會到來。沒有人可以等完成事情之後,再去面對無常、面對往生,或者認為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沒有完成,所以不能往生、不能遭遇無常,我們都無法有所選擇。 「有病無病悉數亦,壽命驟然不堅穩」,因為自己已經生病,所以可以面對無常,可以往生了;或是自己是健康的,所以不會面對無常、面對死亡,但是我們都沒有這樣的選擇權。再者,我才剛開始學習、剛開始做事情,所以不希望往生,然而我們也沒有這樣選擇的權利。或者我自己已經完成了許多事情,所以面對無常也無所謂,我們也都沒有這樣的選擇權。 此偈頌特別講述的是,生病者有可能往生,而沒有生病者就不能往生等,對於這些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選擇權。生命猶如風中的油燈一般,不知道風會從哪一個方向吹過來,當死主來臨時,自然就要走了。 無論一個人是剛開始做一件事情,或正在做、或是還沒有做,都有可能面對無常。生病者、無病者也同時都有可能要面對無常,這是因為生命如同放置於風中的油燈般,而風則猶如死主的獄吏一樣,無常隨時隨緣都會來臨。 因為有生就有死,所以我們完全找不到肯定不會消逝、滅亡的生命。往生的時候,無論是房子、車子、妻子等,所有外在的物質世界及一切自己執著的項目皆不會跟隨著自己,唯有因行善而形成的善業與因行惡所形成的惡業會跟隨著我們。 再者,在哪裡死、什麼時候死,皆是不定的,這即是南藏佈洲之人類的特徵。肯定相信自己今天不會往生,百分之百一定會活著的想法,這只是自己一種隨意的幻覺而已,今天我不會死的保證及肯定是找不到的。 如同前述般,此生中有許多從不同方向吹過來的風,而生命則猶如風中的水泡般無常。此外,若在呼氣與吸氣之間,入睡與睡醒之間,沒有面對死苦、往生,可以睡醒起來,則是極為甚稀有,奇矣哉!這是非常好啊!諸多經文皆有如此說明。 意思即是,當死亡的時間到來時人一定會往生,無論是正在做事情或還沒有做想做的事情,生病或沒有生病等,皆無法改變這事實。因為臨時...

《入雄心菩薩行論》最大、最嚴重的惡業與罪障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བདག་ནི་སྡིག་པ་མ་བྱང་བར།། 吾之業障未淨化 སྔོན་དུ་འགུམ་པར་འགྱུར་དུ་མཆི།། 於此之前若往生 ཇི་ལྟར་འདི་ལས་ངེས་ཐར་བར།། 則吾何以得逃脫 མྱུར་བའི་ཚུལ་གྱིས་བསྐྱབ་ཏུ་གསོལ།། 速疾即時求救度 「吾之業障未淨化,於此之前若往生」,在此生當中,由貪心、瞋心、痴心、傲慢、嫉妒所引起的一切罪業,此罪業即是惡業,倘若在未淨化罪業之前即往生的話,由於心相續之中的惡業燃燒起來,所以這時面對臨終中陰,會出現更強大的痛苦及窘迫。 因為所做所行的惡業都沒有淨化、沒有懺悔,自己也沒有任何改變,心裡就會有非常窘迫的痛苦,因此如果在惡業未淨化之前,就往生的話,這是非常不好的,可見懺悔惡業、懺悔罪障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應以各種方法與非常急迫的心態來淨化惡業,因為每天在反反覆覆的心情之中,存有貪心、瞋心、痴心、傲慢、嫉妒等五種煩惱,這是凡夫的特徵,因此如有這些煩惱,應立即懺悔,否則當死亡來臨時,仍然會陷於惡業與業障之中,這是不好的。 「則吾何以得逃脫,速疾即時求救度」,那麼要如何脫離惡業、罪障呢?應依靠正知正念的心態及一切如來教導的法德等,想辦法脫離罪障與惡業。意思是,自己應速疾生起正知正念,並立即學習究竟顯法的菩提心及其相關的一切法門,加上密法的生圓次第、究竟大圓滿法等速疾運用在心裡,以此立即救度自己脫離輪迴,並淨化在生死輪迴中所形成的惡業與罪障。 有生就有死,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在過去生生世世裡,心相續中即有很多惡業、罪障的染污,再加上此生當中形成的一切惡業與罪障,雖然我們看不到這些惡業與罪障,也感覺不到,然而每當心裡動一個念頭,就一定會造作善業或惡業。 若是心裡想很多善根與利他的思想,則會造作善的業力。相反的,若是心裡有很多窘迫或苦悶的煩惱,則會造作惡的業力。一切惡的業力,尤其是行為上行持殺生的業,思想上生起邪見的業,都必須要懺悔,這種惡業不能帶到臨終中陰,若是帶到臨終中陰,將如前所述般,會極為痛苦窘迫。 總之,在尚未淨化業障與罪障之前,假如就要面對死苦,那麼我該怎麼辦呢?此時我想要脫離此生當中所形成的業,以及過去生生世世所造作的一切惡業、罪障,則需依靠自己的正知正念及運用佛法的法德於心中,並祈求究竟的果佛佛祖,與達成十地五道境界的...

《入雄心菩薩行論》為什麼要速疾懺悔呢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ཉེས་པ་དུ་མས་སྐྱོན་ཆགས་པའི།། 罪業諸多而污染 སྡིག་ཅན་བདག་གིས་སྡིག་པ་གང་།། 惡業者吾惡任一 ཤིན་ཏུ་མི་བཟད་བགྱིས་པ་དེ།། 極為窘迫之此等 ཐམས་ཅད་འདྲེན་པ་རྣམས་ལ་བཤགས།། 引領之佛前悉懺 「罪業諸多而污染」,凡夫眾生由於無明的引起,使得其身口意有著各種缺點,這些缺點永久留存於心相續之中,如同鐵器上的銹斑般,於是造作各式各樣的惡業。意思是,因為有貪心、瞋恨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惡念,所以凡夫造作無數的惡業。 「惡業者吾惡任一,極為窘迫之此等」,造作所有罪業、過錯的「吾」,「吾」是指「有我」,此「有我」是由無明所引起的,有情眾生就是因為如此而沒有了知「無我」的境界,以致造作了無數各式各樣的業,一切極為窘迫的痛苦皆由惡業所引起的,如此「我」這般的大罪惡者,造作了無數的惡業。 「極為窘迫之此等」,「窘迫」是指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不淨之處所,需承受極為窘迫的痛苦,這是由於可怕的惡業、窘迫的惡業所造成的。 此生或往昔的生死輪迴裡,由於貪心、瞋心、痴心、傲慢、嫉妒等形成惡業,以致於投生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中,然造作此等惡業的思想皆因「有我」而引起。 「引領之佛前悉懺」,自己曾造作的一切惡業,皆應於救護者,即究竟覺悟的佛陀、大慈大悲的佛祖現前速疾懺悔。為什麼要速疾懺悔呢?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會往生,亦不清楚無常何時會來臨,甚至也無法預料今天是否不會死亡。 當死亡來臨時,遇到臨終的痛苦,接著死後中陰身的痛苦,或是尋找來世的痛苦,皆是惡業所造成的。現在要立即懺悔的原因是,希望臨終時不會有造作惡業而受窘迫與後悔的一切痛苦,或是死後中陰身時,因惡業牽引而有如同夢中顯現幻覺般的痛苦,以及於久遠生死輪迴裡投生輪轉的痛苦等。 自己曾經造作的惡業應速疾懺悔,因為唯有懺悔,方能有淨化的機會。直到淨化以後,才不會讓惡業染污自己的心相續。如果沒有懺悔的話,當遭逢臨終、中陰身或來世時,將因墮入輪迴而需承受窘迫的痛苦,因此應速疾懺悔的原因即是如此。 懺悔時,自己曾造作的惡業都要想起來,並在不藏不密的情況下懺悔,這點是很主要的。懺悔以後,惡業即可以淨化的原因是,因為惡業可以經由懺悔而清淨,此即是惡業的功德。 若是沒有好好懺悔,則如同一袋青稞米的種子...

《入雄心菩薩行論》自己的心情要保持乾淨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主要的重點是,第一、自己的心情要保持乾淨、清淨,不要被煩惱污染。再者,自己的佛堂或寺廟時時刻刻都應保持清潔、修護妥善、整理乾淨,這是很重要的。 僅是偶爾把心情弄乾淨是沒有用的,因為心情會被煩惱所窘迫,仍會長期痛苦。同樣的,佛堂寺廟長期都很骯髒,只是偶爾打掃整理一下是不好的。佛塔與寺廟等外內皆應保持乾淨,但這不一定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誰在就由誰來維護。 佛堂和寺廟皆是三寶的處所,三寶的處所不應有任何的不淨與損壞,自己的佛堂與自己相關的寺廟都應整理得乾乾淨淨,如此行持,則是恭敬功德的對象三寶。 功德的對象三寶即是自己本心的一切真理。自己行持錄製講法音檔、聽打與校對佛法相關的文字,以及經常打坐、一切實修,全是三寶相關的事情,都不能用身口意的惡念與行持來破壞,必須以身口意善的念頭、信心與相信的勝道來圓滿三寶相關的事情。 一位修行人看待另一位修行人的時候,應視之為三寶之一,因為他可能是在資糧道上的修行者或是尚未到資糧道的初學者,又或是正於十地五道境界的前進者,因此一位修行人看待另一位修行人,或是一個師兄看待另一個師兄的時候,應以清淨與乾淨的心態來看待。 意思是,自己的心情要保持乾淨,看待他人的行持也要以乾淨的心態來看待,當自己將一切都做好的時候,則一切都會圓滿起來。若一切都要他人做好,這是屬於他人做好的部分,但自己沒做好,則仍然是有缺漏的。當自己有做好三寶相關的一切事情、父母的事情,以及恩德的對象上師的佛行事業,則解脫勝道也會成立的。 再者,不要讓自己的習氣、習慣一直遍照下去,應該在自己習氣以外的方面多加強練習。習氣以外的方面是指行持三寶相關的聽聞、思考、修持,而與自己原有習氣相關的方面可能是吃喝玩樂等。有些人在其凡夫輪迴相關的習氣裡,有可能一生從來沒想過解脫,所以我們想要解脫的話,就要從心乾淨、行乾淨開始,如此持續行持。 僧眾有兩種,小乘的僧眾為受持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為主的出家僧眾,大乘的僧眾則是以菩薩戒為主的出家、在家僧眾,而修持密乘的大乘菩薩行持者也是僧眾。自己在成為僧眾之時,需要俱全對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等的觀修,而成為僧眾的源頭即是聽聞、思考、修持佛法和改變自己,繼而守護功德的對象三寶及發展弘揚佛法,對於恩德的對象父母、上師的一切事情也應圓滿行持,且為了恆利眾生而祈願他們長久住世。

《入雄心菩薩行論》何謂功德的對境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བདག་གིས་དཀོན་མཆོག་གསུམ་དང་ནི།། 吾之稀珍三寶謂 ཕ་མའམ་བླ་མ་གཞན་དག་ལ།། 父母上師及其餘 ཉོན་མོངས་སྒོ་ནས་ལུས་ངག་དང་།། 煩惱之因身語及 ཡིད་ཀྱིས་གནོད་བགྱིས་གང་ལགས་དང་།། 意以破壞諸多少 「吾之稀珍三寶謂,父母上師及其餘」,何謂功德的對境?以解脫而言,具有浩瀚功德的是佛陀,佛陀宣講的教法、證法,以及學習佛陀一切教導的僧眾,而對自己恩德利益最大的對象則是父母、導師、堪布、上師。可見有功德的對象與恩德的對象之分,功德的對象是佛法僧,而恩德的對象則是父母、上師等。 「煩惱之因身語及,意以破壞諸多少」,由於我們心中對功德的對象三寶,及恩德的對象父母、上師等生起煩惱心,思惟中存有不淨、不善的心,以及生起貪瞋痴相關的心情,因而對其形成身口意三門的惡業。身口意三門造作的惡業是指,用我們的身體來傷害他們、毆打他們,以言語來辱罵他們,心中對他們生起害心等,尤其是意中生起極為嚴重傷害性的念頭。 自己心中產生的煩惱便會透過身口意三門來傷害功德的對象三寶,以及恩德的對象父母和上師。由於貪心、瞋心、痴心的引起,以致於身體行持搶奪功德對象三寶相關的信財,以及傷害上師、打罵父母等,用語言毀謗他們,意中不停地生起邪見、邪念。每天意中的信心和邪念相較,反而邪念比較多,此為意中所造作的傷害。 身口意所形成的一切業力中,最嚴重的惡業是邪見,凡夫經常會不知不覺地產生邪見,而邪見是十不善業中最重的業。十不善業中,殺生是行為上最重的業,而邪見是心態上最重的業,因為心中生起邪見以後,所以三寶的功德、佛法的勝德皆不容易展現在自己的心相續之中。 前述提及搶奪佛法僧相關的信財,什麼是信財呢?功德主具足信心的供養即稱為信財,信財是三寶和講經佛法者的財物,以及與他們相關的一些物資。無論是搶奪或是偷盜信財都是不好的,因為行持破壞佛法相關的事情是非常嚴重的惡業。破壞的意思是,身體上搶奪的破壞,語言上毀謗的破壞,心中、意上邪見的破壞。 彌勒菩薩曾講述:「任誰破壞佛法,則解脫不了。」因為佛法是唯一究竟解脫成佛的勝道,破壞佛法則會形成無窮的惡果,所以我們要聽聞、思考、修持佛法的真理,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聞思修佛法,其相關的所有行持也是非常珍貴的。 現在持明僧團形成了聽打、校稿...

《入雄心菩薩行論》對治嫉妒的方法即是隨喜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新譯講述 གཏི་མུག་འཁྲུལ་པས་བདག་ནོན་ཏེ།། 無明幻痴窘迫吾 རྗེས་སུ་ཡིད་རངས་གང་བགྱིས་པ།། 隨喜所造之一切 ནོངས་པ་དེ་ནི་མཐོང་བགྱིས་ནས།། 甚為愧疚之心態 བསམ་པ་ཐག་པས་མགོན་ལ་བཤགས།། 以此怙主前懺悔 因為心中具足愚痴的心,所以會產生許多幻覺,例如究竟的境界是「無我」,而之所以展現「有我」也是由於愚痴而產生的一種幻覺。 「無明幻痴窘迫吾,隨喜所造之一切」,由於凡夫經常被愚痴所窘迫及壓伏,以致於自己創造許多惡的業力,特別是當他人行持惡業、惡的力量及惡行時,自己卻因為無明愚痴而不知不覺的隨喜。例如看到賣肉的餐廳生意很好而生起隨喜之心,但卻不知道賣肉營生的餐廳乃是助長殺生之行業,由於隨喜賣肉的廳餐,所以須同時承擔賣肉殺生之惡業力,此即是因為愚痴而隨喜所造作的惡業。 此外,山坡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四處割草,在割草的過程中,會殺害許多生命而形成惡的業力,若不知不覺地稱讚對方割草割得很好,還一直隨喜的話,同樣須承擔殺生之業力,這也是因為無明而隨喜所造作的惡業。在打仗時,見到同袍殺死敵方而心生歡喜的話,則共同形成了殺人的惡業。可見隨喜他人之善行,會獲得善果,但若是隨喜他人之惡行,則須承受相同的惡果。 「甚為愧疚之心態,以此怙主前懺悔」,若因果的緣起與因果的相連沒有研究清楚明白的話,則愚痴的心會很容易造作許多惡業。當清楚明瞭自己已經造作惡業,心中產生愧疚而一心一意地懺悔是非常圓滿的。意思是,清楚知道幻覺是幻覺,幻覺源自於無明,當了知無明是惡念與其形成的一切惡果的原因,方會心生愧疚,而且誓諾永不再犯錯,所以若能明瞭惡的業力之源頭是無明,而且能淨化無明,此即是最圓滿的。 當淨化無明以後,一切惡業亦會隨之停止。再者,當看到或聽到他人形成惡念與惡行時,亦不要隨喜。若能清楚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善的力量即會展現出來。 隨喜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因為佛教不在於外在形象的大小,而在於內心的動機是善或是惡。在久遠輪迴的日子裡,由於我們隨喜自己造作惡業,或是隨喜他人所造之惡業,以致現今仍困於輪迴裡輪轉。 我們從現在開始,無論是自己形成聽聞、思考、修持佛法的善力,或是看到他人聽聞、思考、修持佛法的善力,都要好好地隨喜一下,如此則能同樣獲得一切圓滿的善力,此即是積聚資糧...

《入雄心菩薩行論》淨化惡業最好的方法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進一步舉例而言,如自己先學佛,再教他人學佛,之後自己不學佛,卻也教他人不要學佛,如此造作之惡業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學佛、聽法以後,卻又毀謗佛法、毀謗上師,而且也沒有遵守出家的戒律、菩薩的戒律、密乘的戒律,如此造作極大的惡業,這種狀態即是自己做惡,也教他人做惡。 凡夫為了日常生活的生計,經常在不清不楚、不知不明的情況下,造作許多業力,例如殺生行業之惡業是極為嚴重,然因為不清不楚、不知不明,於是持續造作惡業。 同樣的,自己是學佛者,如果認為師徒之間與師兄之間不用持守戒律,每天的心都在污染之中學佛,甚至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這即是心裡不清不明,自然就會造作惡業。 那麼沒有學佛就沒有造業嗎?沒有學佛,當然更加造業。凡夫一直在輪迴裡輪轉,從來沒有斷除過輪迴的源頭,由於在輪迴裡不知不明的情況下,因而持續造業,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造作惡業。而學佛者至少會清楚知道自己所造作的是惡業或善業,所以學佛是不錯的。 我們的心識並不是突然和身體一起存在,當身體消失的時候,心識卻不會消失的,所以我們應盡量具有如理如法的念頭與行持。自己應盡量行持聞思修相關的事情,也應教他人盡量行持,這點非常重要。自己曾經承諾及現在一直行持與善相關的事情,要持續行持下去,這即是淨化惡業最好的方法。 自己過去世與此生當中造作許多惡的業力,皆要淨化及對治。若要消除、淨化惡業,則應每天行持及增長善的業力,而增長善的業力即是聽聞、思考、修持佛法。 在世俗裡,最主要是多聽聞、思考佛法,再加上禪坐,必須持續聞思修,特別是自己已承諾過的、自己該做的與自己已經做了一半的事情等,都應繼續行持下去,且要誓言清淨等,如此方能淨化此生當中與過去世所造的惡業。 如果希望此難得人身獲得好處、勝德以及順利,則應繼續行持善業。無論生命有多長,善業則應行持多久;生命有多長,聞思修則應持續多久,尤其要多增加禪坐的部分。

嘎達瓦月雪山獅子立即念誦

今日薩嘎達瓦月四月十五殊勝日,獲得寶島珍寶佛教團體所結緣之中陰文武百尊儀軌,雪山獅子立即念誦,真好,回向病者持明弟子壽康祥增及天下有情解脫成佛!

《入雄心菩薩行論》無明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四對治力- 蠲惡力 ཐོག་མ་མེད་ལྡན་འཁོར་བ་ནས།། 祈願久遠輪迴裡 ཚེ་རབས་འདི་འམ་གཞན་དག་ཏུ།། 此生或他生之吾 བདག་གིས་མ་འཚལ་སྡིག་བགྱིས་པའམ།། 吾因無知所造業 བགྱིད་དུ་སྩལ་བ་ཉིད་དང་ནི།། 或教他作此些業 「祈願久遠輪迴裡」,在久遠無始的輪迴裡,首先由於無明的引起,使得思想隨無明而輪轉,其後行為自然也隨之而轉,如同透過水的流動,水車自然也會轉動般。同樣的,由於心識存在著無明幻覺,於是我們墮入輪迴中輪轉。從久遠劫漫長的輪迴直至現今,我們歷經了無邊的窘迫、無邊的幻覺、無邊的難獄,一直在無邊的自然幻覺中行持。 「此生或他生之吾」,無論此生或他生,我們此生在這世界上已經形成了必須經歷人道生老病死之生命型態,今世生命結束之前即稱為「此生」。今生生命結束以後,心識仍然不會停下來,會再轉換另一個人身或其他道之身,而投生到下一世即是「他生」。 「吾因無知所造業,或教他作此些業」,過去無數的生生世世與此生一直日夜不停地忙碌過生活,加上死亡後的來世,已經在生死輪迴裡形成了「我」,當「我」形成以後,由於心中的無明幻覺尚未甦醒,於是會不停地造作痛苦之因,而且一直行持惡業,最後則需承受痛苦的果實。不僅自己造作,也教他人造作。可見由於無明的煩惱引起,以致造作各式各樣的惡業。 《解脫勝道明燈奉》裡載述,自然的業是指行持本身即存在惡的業力,例如殺生等,當眾生造作以後,自然就形成惡的業力,如此則需承受痛苦的果。戒業則是違犯能仁佛陀所制定之戒律的業力,即見解上破壞自己的心與傷害眾生的事情,例如比丘挖掘土地、割草等皆是戒律上所不允許的,這些是能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破犯了即會形成戒業。無論是自己做或是教他人做,同時都存在造惡的業力,所以自然的業和戒業皆不要造作。 尤其是對因果觀念極為模糊、不清不楚,不懂得善因會獲得快樂的善果,而惡因則須承受痛苦的惡果等,如此被愚痴所窘迫之人,進而自己造作或教他人造作諸多惡業。 「無知」主要是指自己在不清不楚的情況下,造作業力,極少數的凡夫眾生會在知道且清楚的狀態下造作業力,多數人都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造作業力。例如有些人分不清楚肉食和素食,所以有些餐廳會將肉食誤說為素食,甚至將肉品作為製作素食的原料。 有些人會認為貪心很強...

《入雄心菩薩行論》合掌祈願與懺悔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十向是指東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共十個方向,除了十個方向以外,沒有其他的處所。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上師及一切正法悉皆存在於十向。我們雙手合掌,心裡觀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時時刻刻都能想到釋迦牟尼佛慈悲、智慧的力量,而且以清淨的身心合掌祈求,剎那間就會有很大的效果,如同祈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力一般。 當在末法時代裡出現很多災難、人心不平、世界混亂等問題時,我們身為佛教徒的責任是要發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並祈請諸佛如來加持一切都和諧自在,特別是人心的煩惱皆能降低。尤其是在南瞻部洲共同行持的人類,心中都能生起如理如法的佛法智慧,而佛法的慈悲亦能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與行中展現出來。 當慈悲展現出來的時候,即沒有任何敵人與不平等問題,所以慈悲是人類唯一和平的勝道。如果想要展現慈悲,首先要相信諸佛如來,且於心中觀想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一切正法及十方一切菩薩,並合掌稟言。 其實不用說面對人群,即使是佛教團體裡也有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我們要明暸修行的勝道與解脫的成就,都是從自己的心相續之中展現出來的。自己的煩惱會直接影響到自己,並間接影響到其他眾生,意思是煩惱會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然而智慧與慈悲的力量則會對自己與他人產生好的影響,所以要多練習智慧與慈悲的力量。 總結而言,我們應每天觀想十方一切的佛菩薩、十方一切的正法、十方一切的善知識都在自己的心中現前,並合掌祈願與懺悔。

《入雄心菩薩行論》皈依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皈依 བྱང་ཆུབ་སྙིང་པོར་མཆིས་ཀྱི་བར།། 乃於菩提證悟前 སངས་རྒྱས་རྣམས་ལ་སྐྱབས་སུ་མཆི།། 覺綻佛眾誠皈依 ཆོས་དང་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ཡི།། 正法雄心菩薩之 ཚོགས་ལའང་དེ་བཞིན་སྐྱབས་སུ་མཆི།། 等同僧眾齊皈依 著重世間法之人皈依的對象是善神、財神、健康神等,其皈依的心態與目的主要是為了幸福美滿、健康長壽。 出世間法中,小乘的修行者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身體是與苦諦相關,所以不對其皈依。小乘皈依的對象是見解上究竟的道諦與滅諦,而皈依的目的是為了淨化自己的惡業、脫離輪迴的苦海,最終得證阿羅漢果位。 「乃於菩提證悟前,覺綻佛眾誠皈依」,而今天講述的偈頌是關於大乘的皈依。大乘的皈依是為了遍虛空、盡法界的一切有情,悉數臻達究竟大解脫、成佛的果位,因此從現在開始,在一切眾生尚未成佛、證悟菩提之前,要以極為相信、深信的狀態來皈依法報化三身一如的佛陀。 「正法雄心菩薩之,等同僧眾齊皈依」,皈依正法即是皈依教法與證法。教法是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一切經律論之法門;證法是修習經律論後,內容盛開在心中而達至俱全證量。而大乘的皈依包括皈依俱全教證二量的佛法。 佛陀是佛身、佛言、佛慧的融體,我們對法身、報身、化身、本質身四身一如的佛陀作皈依。皈依法是對教法、證法的皈依。皈依僧眾,意指皈依十地五道境界之中聚合在一起的僧眾,凡是具有境界且達到標幟的僧伽二部之僧眾們皆是皈依的對象,這是對十地五道境界圓滿之僧眾的皈依。 世間法皈依的時間只限於此生,小乘皈依的時間是得證阿羅漢以前,而大乘皈依的時間是一切眾生皆證悟菩提之前,因此皈依的時間更長。 外在的釋迦牟尼佛是坐於菩提樹下而成佛,內在的釋迦牟尼佛是污染永盡,證悟究竟本性、了悟本質清淨的種性如來藏,因此我們在污染永盡、達標之前要皈依佛。佛陀是一切三身如來與本質身,正法是一切教法與證法融體,僧眾即是十地五道的境界者,因此我們必須永遠皈依佛法僧。 佛是智慧俱全、慈悲俱全、力量俱全、利益自己的事業俱全、利益眾生的事業也俱全,因此覺悟的佛是皈依的對象。 佛法是解脫勝道的方法,當佛法融入眾生的心中後,無明的幻覺即悉數淨化,佛法是遠離業及煩惱的方法,也是展現眾生心中本性的力量的方法,此亦是皈依的對象,而皈依的時間則是證悟...

《入雄心菩薩行論》皈依是相信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ཀྱི་གཞི་རྣམས་དང།། 菩提雄心根基與 མཆོད་རྟེན་རྣམས་ལ་བདག་ཕྱག་འཚལ།། 佛塔眾等吾悉禮 མཁན་པོ་དེ་བཞིན་སློབ་དཔོན་དང་།། 等同堪布導師與 བརྟུལ་ཞུགས་མཆོག་ལ་ཕྱག་འཚལ་ལོ།། 淨入珍者虔頂禮 「菩提雄心根基與,佛塔眾等吾悉禮」,此處提及菩提心的根基,也稱為所依。菩提心的所依是什麼呢?包括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圓滿的佛身與佛像,以及大乘經典(藏傳佛教的傳統是將大乘經典包覆於包經布內),尤其是佛陀出生、成道、三轉法輪、涅槃等聖地,悉全稱為所依,也稱為菩提心的根基。此外,在凡夫的世界裡,聽聞者聽法、講經者講法的處所也是菩提心的根基。 為何稱之為菩提心的根基或所依呢?因為有了這些對境,方有講經、聽聞、思考、修持佛法的機會,從而令菩提心展現出來。所有三寶的基礎、三寶的處所及佛塔,悉數都是佛身、佛言、佛慧的代表,無論此些菩提心的根基安奉於何處,皆應頂禮與皈依。 「等同堪布導師與,淨入珍者虔頂禮」,不僅如此,此偈頌亦提到堪布,堪布乃傳授出家戒律者或是論述口傳者、講經者,舉凡傳授出家僧眾比丘戒之事業導師,講經口傳及教授佛經內容的導師、教師皆稱為堪布,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基礎。 「淨入」的意思是已然淨化往昔所有的污染,見解污染者的行為悉皆淨化,融入清淨的境界與圓滿的行持,因此俱全「淨」與「入」二者之所有僧眾,包括以出家戒為主的小乘僧眾,以菩薩戒為主的大乘僧眾,以及以金剛誓言戒為主的密乘僧眾,此些表裡一致之戒律清淨者,無論是白衣柳葉群或黃衣比丘群,全數是俱全淨入二者的僧眾們,皆為恭敬禮拜的對象,理應對其虔誠頂禮。 因為此些僧眾皆是釋迦牟尼佛的後代者,其為學習佛陀的法門及遵守大小乘、密乘戒律的佛陀弟子,所以悉皆為應頂禮的對象。頂禮時,應一心一意,並非三心二意散亂的樣子,如此即能積累極大之功德。 皈依與頂禮必須以相信為基礎,一旦皈依,則能令佛弟子遠離六道輪迴、凡夫世界裡的幻覺及恐懼,所以意中要非常深刻的相信,而語言中要念誦皈依。 因上的皈依是依靠已得證佛果的果佛,如釋迦能仁與佛陀所講述的法,以及學習佛法的僧眾,佛法僧皆是究竟解脫上皈依的對境;而果上皈依即是,祈願與相信於自相續中能獲證如來果位,而且如來正法能於內心之中盛開,依...

《入雄心菩薩行論》頂禮的功德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頂禮 དུས་གསུམ་གཤེ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ཀུན།། 三世咸達覺綻佛 ཆོས་དང་ཚོགས་ཀྱི་མཆོག་བཅས་ལ།། 佛法僧眾稀珍皆 ཞིང་རྡུལ་ཀུན་གྱི་གྲངས་སྙེད་ཀྱི།། 剎塵無論多寡數 ལུས་བཏུད་པ་ཡིས་བདག་ཕྱག་འཚལ།། 身化此般而頂禮 「三世咸達覺綻佛,佛法僧眾稀珍皆」,東南西北四方、四隅及上下稱為十方。十方存在著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佛陀、伏德越。佛陀的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圓滿;佛言具足以神通示現的六十妙音;佛意為十力具足圓滿。法是佛陀三轉法輪講經之精髓,包括教法與證法。教法是指講經佛法;而證法則是證悟佛法的境界。僧是在證悟菩提之前永遠聚合在一起,不會分離的修行僧眾們。佛法僧是永恆皈依的對象,應將其觀想成皈境。 「剎塵無論多寡數,身化此般而頂禮」,爾後自己的身體幻化成遍滿東南西北四方、四隅及上下十方的微塵,有多少數量的微塵,身體也幻化成如此多之數量。身體的姿勢是禮拜恭敬,語言的表達是念誦持咒,意則是信心具足、深信圓滿,如此於諸佛如來的現前頂禮。 前述的部分是供養,今天講述的是頂禮。頂禮的方法是身體五體投地,這代表圓滿達成十地五道之境界,降低傲慢等煩惱,以及生起菩提心等,一切勝法悉全盛開在自己的心中。 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諸佛,教法、證法等為主之法寶,以及證悟菩提之前聚合的修行僧眾們,在這些皈境的現前,我們觀想自己幻化出無數的身體,自己與一切眾生一起頂禮三寶。 頂禮三寶的目的是,為了展現出自相續的一切智慧與降低傲慢等煩惱。如此行持則能積聚福德資糧,並且在圓滿福德資糧以後,我們的自相續方能清淨,待自相續清淨以後,則容易展現出佛智、佛慧。 當展現出佛智、佛慧時,則已圓滿世俗菩提心,爾後生起究竟的勝義菩提心。如此展現出來的菩提心,即是證悟佛果,此時亦能不斷地展現出恆利眾生之事業。 頂禮時,我們並不是單獨一人禮拜,我們的身體在顯空無別的狀態之中,幻化成許多修行勝道,也幻化成許多數量的自身來禮拜三世如來佛,今天所講的重點就是以頂禮佛的方式來展現究竟覺悟的勝道。 持明慧露 頂禮佛的時候,對身體而言,是一種運動,但這是超越瑜伽和運動。因為瑜伽或其他運動皆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當中心裡的觀想與思惟並不多。運動能使身體健康,但頂禮時需要觀想三世...

《入雄心菩薩行論》供養- 音讚供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供養- 音讚供 ཡོན་ཏན་རྒྱ་མཚོ་རྣམས་ལ་བདག། 功德如海眾前吾 བསྟོད་དབྱངས་ཡན་ལག་རྒྱ་མཚོས་བསྟོད།། 禮讚詠歌支海讚 བསྟོད་དབྱངས་སྙན་སྤྲིན་དེ་དག་ལ།། 讚音妙聲雲斯等 ངེས་པར་ཀུན་དུ་འབྱུང་གྱུར་ཅིག། 肯確長時恆久揚 「功德如海眾前吾,禮讚詠歌支海讚」,今天的偈頌講述以妙音及妙樂供養諸佛如來。伏德越、法界臻、佛的身體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圓滿、通透光明,此為佛身體之功德。佛的妙言是六十種深廣法門湧現出來的梵天之音,此乃佛語言之功德。佛意是能境、所境的一切智慧皆大圓滿,而且俱全十力、四無畏等如海如雲般之功德。 「功德如海眾前吾」即是指佛菩薩的功德如海般之浩瀚廣大,其智慧、慈悲、力量、功德、事業皆無量無邊。此對境為三寶總集、皈寶總集的佛,其功德是不可計量的,由於我非常清楚了知佛如海如雲般的功德,因此以各式各樣的妙音歌詠、美妙樂曲、優美旋律等禮讚的方式來獻供諸佛如來。因為佛身口意三密之功德如海,所以對佛極為禮讚。 「讚音妙聲雲斯等,肯確長時恆久揚」,我們觀想自己的身體變成無數個身體,在無數的身體裡有無數個頭,在無數的頭裡也有無數的舌頭等,以悅耳的歌聲、優美的旋律讚美佛、禮讚佛、供養佛。 如此禮讚佛的妙音、妙樂遍照虛空法界裡,並恆長的以妙音、妙樂,讚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圓滿的佛身、六十種妙音的佛語,以及功德如海般的佛意,以此妙音、妙樂禮讚諸佛的三門。 以妙音歌詠禮讚供養諸佛的狀態是,身體上非常恭敬地頂禮讚美諸佛,語言上恭敬地以妙音與樂器的旋律讚美供養,而心中亦以具足信心、深信相信的狀態禮讚供養,我們的身口意皆應如是供養。 在語言上的妙音、妙歌,俱全抖、高、低音等六種旋律,以此妙音禮讚的勝歌永久供養諸佛如來。此禮讚的妙音如同尋香城仙女唱歌般極為悅耳,祈願妙音於功德如海的諸佛如來現前時時刻刻、長長久久地存在,且永遠能以此積聚福德與增長智慧。 在佛的現前恆常皆有妙音與殊勝樂器作禮讚,即能長期地積聚福德資糧,由於積聚了福德資糧,因此心中能生起究竟菩提心,而速疾成佛的真理亦皆圓滿。祈願妙音、妙樂的旋律,永久時時刻刻存在於佛前,一切有情具足福報,且能獲得加持與解脫成佛。 持明慧露 法界是無窮無邊的、顯空雙運的,小至極細微的灰塵之...

《入雄心菩薩行論》戒律是什麼呢?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若是希求祈願圓滿、供養圓滿、發心圓滿、迴向圓滿,以及究竟心想事成等,這一切皆須依靠戒律。戒律是什麼呢?聲聞乘出家僧眾的戒律有二百五十三條等,菩薩乘有十八條根本墮的戒律,而密乘三昧耶戒律等更是無數的多。 雖然有各種不同的戒律,但主要是自己的思想要成熟了知,我是佛教徒,不殺生是一個戒律;我是佛教徒,每天不傷心是一個戒律;我是佛教徒,不瞋恨心也是一個戒律。此外,我要看透一切情器世界,皆以慈悲為懷為道路,同時心中發願我要如實做到,以此來接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也是一個戒律。 只有持守戒律了以後,方能祈願圓滿。若是沒有持守戒律或戒律不清淨,祈願則無法圓滿成功,行持種種供養也無法成功。因為一切修行勝道與見解,以及與心相關的一切,悉數和自己的戒律清淨與否有關係。唯有戒律清淨,方能祈願圓滿,觀想的力量也會自然展現出來,所以戒律清淨是非常重要的。 戒律不僅是出家戒而已,每個人都有各自要守持的戒律。不殺生是一種戒律;每天做一個功課也是一種戒律;愛護眾生也是一種戒律;愛護自己、不傷心也是一種戒律;愛護他人、不瞋恨他人也是一種戒律。唯有具足這些戒律,方能祈願圓滿,大家要謹記。 有人無論修了多少法或做了多少事情都無法成功,而無法成功是因為生生世世戒律都沒有守持清淨,所以此生應守持清淨的戒律。唯有誓言清淨、戒律清淨,方能祈願圓滿、心想事成、解脫成佛,自然而然會於心中或現前出現這一切。 總之,戒律清淨即可如同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一般的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並在供養的過程中圓滿積聚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然而這些全然要依靠自己守持戒律。 戒律是一切正法的根基,如同地基般的重要。除了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淨心為主的三種戒律以外,在平常生活裡或學佛過程中所應允的承諾及受持的戒條都是戒律,唯有戒律清淨,方能祈願圓滿。當祈願圓滿時,菩提心也會增長,而究竟解脫成佛也一定會於心中展現出來。

《入雄心菩薩行論》普賢供養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供養- 無上供 ཇི་ལྟར་འཇམ་དབྱངས་ལ་སོགས་པས།། 猶如文殊菩薩等 རྒྱལ་བ་རྣམས་ལ་མཆོད་མཛད་པ།། 永勝佛眾如何供 དེ་བཞིན་བདག་གིས་དེ་བཞིན་གཤེགས།། 吾亦如是法界臻 མགོན་པོ་སྲས་དང་བཅས་རྣམས་མཆོད།། 怙主佛子齊同供 「猶如文殊菩薩等」,今天講述的是無上供養之方法,「猶如文殊菩薩等」也包括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勝義道場位於距離成都很近的峨嵋山。 無上之供養是,從普賢菩薩的心間展現出無量無邊百千萬各種顏色的光束,每一道光束的光端又幻化出無數的普賢菩薩。意思是,普賢菩薩的心間展現出無量無邊的光,而每一道光束的光端會幻化出一尊普賢菩薩,每一尊幻化的普賢菩薩之心間也同樣放射出無量的光,每一道光束的光端又幻化出普賢菩薩,每一尊幻化的普賢菩薩之心間又發出千百萬的光束,同時每道光束的光端又有普賢菩薩,此即稱為「普賢供養」。 普賢供養是超越心的供養,所以稱為無上之供養,也稱為菩薩之供養。因為普賢菩薩的心間展現出無量的光束,每道光束的光端上又幻化出普賢菩薩,此幻化出來的普賢菩薩之心間也展現出無數的光束,同時每道光束的光端上又都有普賢菩薩,每一尊幻化的普賢菩薩之心間又散發出無量的光束,如雲如海般層層展現出普賢菩薩。 每尊普賢菩薩的手裡持著各種妙供,有各式各樣眼睛所見之美色、鼻子所聞之妙香、舌頭所嚐之美味饍饈等,如是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之妙供豐富盈滿、如雲如海。我們以此遍滿無邊之無上普賢供養來供養誰呢?為了供養現前的諸佛如來,所以我們以身口意恭敬禮拜地上供。 「永勝佛眾如何供,吾亦如是法界臻,怙主佛子齊同供」,上述供養之四句偈裡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八大菩薩,祂們皆是證達十地五道境界的十地菩薩(證達十一地即是佛果位),所有十地菩薩們皆是以意供的方式展現出顯空無別、無量無邊、如雲如海般的妙供,而供養的對象是遍滿十方的諸佛如來(十方或十向,是指東南西北四方、四隅及上下共十個方向)。文殊菩薩如何供養,我們亦如是供養;普賢菩薩如何供養,我們亦如是供養。 平常的供養僅為有限之供養,人界、天界之間最美好的供養是,所見之莊嚴建築物、珍寶形成之物品、各式美麗的鮮花,以及宜人明媚的美景等。而普賢菩薩從心間展現出各式的妙供即是菩薩之意供方式,我們應學習如此豐富...

《入雄心菩薩行論》佛法是需要練習的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正法就是佛法的意思,佛法是需要練習的,在聽聞、思考、修持佛法之後,進而禪坐成功且融入自己的心相續之中,即擁有佛法了。再者,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之中,可以降低煩惱、對治煩惱,這就是佛法。 佛塔是外在形成的聖物,如前述的八大佛塔、阿藏珠巴法王之舍利佛塔,都是一種究竟的佛塔,還有在自己信心具足的情況下所形成的一切佛塔或佛身。舍利塔內部裝臟的聖物與外在藝術的尺寸,一切都是如理如法地依據佛經、論述的記載而形成的,佛像亦如是。 藏傳佛教的佛身都有規定的尺寸規格,從頭部至頸部有多長、多寬等都有規定,像我們佛學中心的佛像都是圓滿的傳統佛像。 佛像與佛塔都是我們皈依依靠的一種外境,當內在的信心和相信,以及慈悲、智慧的力量發展起來的時候,即是正法、佛塔與佛身真正的融合。 天空不停地降淋鮮花與各種受用等,代表著佛的事業與祈願是無量無邊的圓滿,因此眾生永遠會獲得利樂。 現今處於惡劣的時代,不要以負面的思想來看這個世界,要用正面的思想來看世界,自己盡力做好一切,即代表一切圓滿,要相信一切因果勝道,而且佛菩薩的祈願也會恆時不停地展現出來。 有些人認為這世界如同快到末日一般,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壞滅的共同因果不會這麼快速地展現。末法時代本來就不是很好,但是也沒有像有些人想像得那麼嚴重。 總之,正法在心中,佛塔、佛身、佛的事業、鮮花降淋等也在心中。自己的心中恆時常轉佛法的真理,每天時時刻刻都要展現教法、證法,將所有佛法都展現、湧現在心中來過生活,此即一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