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4的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2018年7月4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4日(下)  ཚོར་བའི་རྐྱེན་གྱིས་སྲེད་པ་ཡིན།། 受因緣生愛即是 ཚོར་བ་དེ་དག་ལ་ཡང་ཡོེད།། 此些感受尚具有 དམིགས་པ་དང་ནི་བཅས་པའི་སེམས།། 察覺執觀並此心 འགའ་ཞིག་ལ་ནི་གནས་པར་འགྱུར།། 些許之上猶依存   意思就是說,阿羅漢在觀靶上面有察覺,在一個執著點上面存在著分別的念頭,因此認為輪迴需要遠離、涅槃需要獲得等等,對治與淨化二者都有分別,所以他們在觀念上面有一種察覺、一種分別存在。   當察覺的分別念存在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項目,就不是究竟的解脫之相。究竟的解脫之相是一切諸法到成佛之間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八不離戲的存在,這樣方能達成究竟的境界。 如果沒有這樣空性境界的時候,只有某一個部分是無法達成最主要的究竟境界,所以他們有觀靶與察覺的一種執著存在,一是對治,一是淨化,這樣淨化的淨還存在些許細類的執著。   因為阿羅漢並不是沒有察覺、沒有任何分別,所以不是八不離戲寂靜喜樂的境界。昨天和今天所說的重點是,這些聲聞獨覺的阿羅漢,他們真正得到阿羅漢果位以後,還會和我們有情眾生一樣,被生老病死所窘迫而墮入輪迴嗎?阿羅漢不會這樣的,因為他們已經遠離生老病死。遠離生老病死以後,就沒有辦法和平凡的有情一樣繼續墮入輪迴。   聲聞獨覺的阿羅漢遠離生老病死,煩惱障斷除了,究竟的人無我也達成了。可是如大乘的境界裡所說的一樣,阿羅漢還沒有證悟到這部分,因為無明習氣地還存在的原因,最微細的無漏業也還存在,所以無漏業裡面最細的生老病死也都還存在。雖然阿羅漢早已遠離了凡夫眾生粗部的生老病死,但是在達到究竟境界的一些障礙,最細的生老病死的部分卻還沒有遠離的。 昨天和今天所說的小乘阿羅漢,經由觀修四諦十六行相,苦集滅道各有四種分類說明,達成究竟阿羅漢果位,遠離煩惱障,證悟了人無我的境界,這是沒錯。可是大乘裡所說的最細類的、最微細的、最究竟的部分,他們都沒有認同過。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認同大乘是能仁法敎,有些聲聞獨覺的人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今天和昨天所提到的就是這些道理。   因為阿羅漢相續之中,咸痴是有的,昨天我們說了兩種不知,時間經過久遠的時候,阿羅漢不知道的;地方距...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4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4日(上)  ཚོར་བའི་རྐྱེན་གྱིས་སྲེད་པ་ཡིན།། 受因緣生愛即是 ཚོར་བ་དེ་དག་ལ་ཡང་ཡོེད།། 此些感受尚具有 དམིགས་པ་དང་ནི་བཅས་པའི་སེམས།། 察覺執觀並此心 འགའ་ཞིག་ལ་ནི་གནས་པར་འགྱུར།། 些許之上猶依存  「受因緣生愛即是,此些感受尚具有」,昨天我們講到聲聞獨覺的小乘道路,是遠離煩惱障,具有人無我的真理,最後得證阿羅漢。這道路是十六心行,十六心行就是集法智忍等十六心,集法智忍,加上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等等。苦諦也分四個,對境是集諦,淨化集諦的四種行相以後,無我的真理就會展現出來的。這樣包括集諦四種,苦諦四種,還有道諦四種,滅諦四種,共十六種。   苦集滅道裡有「忍」字的時候是對治,正在處理我執,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種見道的障礙淨化之中,如法智忍、類智忍。苦法智、苦類智等等,裡面有「智」是勝極解脫最後一個項目,意思就是說解脫的部分。   以十六心行的修行程度、深度來得證阿羅漢果位的時候,主要是針對煩惱裡的愛、取兩者,輪迴的根源有愛、取兩者,愛、取兩者裡面的愛,在阿羅漢相續中的愛是沒有煩惱的愛,因為是沒有煩惱的愛,所以不會再墮入輪迴,已經斷除三界輪迴。   對阿羅漢而言,在迫不得已、窘迫的情況下墮入輪迴是不成立的。可是一般眾生在愛與取裡面的愛來說,俱足煩惱的愛、取,所以眾生會墮入輪迴的,輪迴的眾生和羅漢兩者是不一樣的。   阿羅漢得證之後,他也會咸痴,咸痴沒有斷除的時候,他直接會有一種感受出現的,但是阿羅漢這些感受的部分,和凡夫眾生的粗部煩惱的感受並不一樣。阿羅漢感受的部分是「無明習氣地」,「無明習氣地」俱足之後,「無漏業」也展現出來,還有「意生身」、「不可思議生死」等等都成立的。   就「無明習氣地」來說的話,無明習氣地本來就存在細類的所知障,此障礙是快要得到遍知如來佛的果位時,無明習氣地會引起的,無明習氣地最細類的部分需要在十地最後的時候斷除的,所以阿羅漢仍有「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生身」、「不可思議生死」這四種狀態存在。 阿羅漢還沒有遠離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生身、不可思議生死等等最細類的部分,所以得證阿羅漢的果位不是究竟的,因為這些都還在,法無我也沒有悉全了悟。 ...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2018年7月3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3日(下)  རེ་ཞིག་ཉིར་ལེན་སྲེད་པ་ནི།། 現下形成愛取外 མེད་ཅེས་ངེས་པ་ཉིད་ཅེ་ན།། 無有肯確認定耶 སྲེད་དེ་ཉོན་མོངས་ཅན་མིན་ཡང་།། 此愛非為煩惱痴 ཀུན་རྨོངས་བཞིན་དུ་ཅི་སྟེ་མེད།། 咸痴云何會無有  佛陀時代有一位在家人想出家,舍利弗認為他出家的因緣不俱足,生生世世裡沒有任何善緣的因、善根的因,連種子都不存在,所以不同意他出家及進入佛教。  但是這位在家人巴熙,其實他在久遠以前的生死輪迴裡已經種下一個善根俱全的種子,只是時間太遙遠了,舍利弗不知道而已,所以這個業力是什麼呢?是真實墮入輪迴的煩惱嗎?不是的,並不是這樣的一個染污。 主要是因為無俱煩惱的業力存在,所以時間遙遠,時間過了很久、很久、很久,他們會有一個不清楚的業存在;而地方距離很遙遠的時候,也會有對於地方不清楚的情況存在。   化身展現出來的阿羅漢,證得果位的舍利弗、目犍連他們也有這些不清楚的業,原因是什麼呢?無俱煩惱。雖然沒有墮入輪迴的平常煩惱,但是存在著無俱煩惱的業力,所以他們就不知道,「咸痴云何會無有」即是此意。 阿羅漢沒有墮入輪迴世界裡繼續幻流的平凡煩惱,阿羅漢心相續之中的「意身」沒有煩惱雜污的愛,所以不會繼續墮入輪迴。因為他們輪迴的根處已關閉了,不會再次因業力形成而墮入三界輪迴,可是他們的心中還是有一些不知道、不明白的業力存在,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在時間太久遠或地方距離太遙遠的時候,會有些不知道的事情存在。   事實上,以聲聞乘和獨覺乘來說,針對所知障和煩惱障二障,他們已經遠離煩惱障。遠離煩惱障的方式是在大乘見道的時候,所知障和煩惱障取代的、粗部的部分全部都遠離的,之後再一步一步、慢慢地到達八地菩薩之間,所知障和煩惱障自然的、細部的部分都會一步一步地遠離,所知障和煩惱障二障要一起淨化。   而到達八地菩薩的時候,這時取代粗部的煩惱,自然生細部的煩惱都已經遠離。在清淨地的時候,所知障的障礙都已經淨化,到達十地之後,最細類的分別二執的跡象都以金剛喻定的禪定來摧破,所以最後可以得到金剛乘佛陀的果位。   小乘認為只要修持四諦十六行相境界圓滿的時候,就可以遠離煩惱,不需要證入空性和一切皆空的空性法門。大乘卻認為,如...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3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3日(上)  རེ་ཞིག་ཉིར་ལེན་སྲེད་པ་ནི།། 現下形成愛取外 མེད་ཅེས་ངེས་པ་ཉིད་ཅེ་ན།། 無有肯確認定耶 སྲེད་དེ་ཉོན་མོངས་ཅན་མིན་ཡང་།། 此愛非為煩惱痴 ཀུན་རྨོངས་བཞིན་དུ་ཅི་སྟེ་མེད།། 咸痴云何會無有   「現下形成愛取外」,這裡所說的「愛」,事實上是指內心很執著貪婪人事物。「取」的部分是執取輪迴所展現出來的對境,「愛」和「取」二者都是輪迴的源頭,猶如父母般。如同目犍連尊者,雖然他此生當中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可是最後遇到有些外道毆打他的時候,他要承受宿業的業力仍然存在的。   昨天也說過,過去的業力還是會展現出來,所以阿羅漢所證悟的境界並不是最究竟,他所遠離、淨化的煩惱,也並不是全部淨化的。   小乘修行者認為這樣是沒有問題的,由於這是目犍連過去業力的展現,所以他在這一生將會遇到外道毆打等受苦的業力所展現出來的事,但是這並不是會轉生投胎輪迴的業力。這裡說到一個貪婪的愛,「愛」和「取」二者都是輪迴的根源。小乘修行者認為已得解脫的阿羅漢並沒有貪愛,也沒有墮入輪迴的業力,不會有因「貪愛」而展現出輪迴的因,所以不會出現在其他世界或來世的輪迴。   小乘修行者他們認為,一生當中成就阿羅漢果位以後,因為已斷除「愛」和「取」兩者之後,輪迴的根源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當外道毆打目犍連尊者的時候,那些所受的果報並不是會讓他墮入下去輪迴的煩惱。   大乘修行者接著說,這部分小乘你們說得對,當證得聲聞乘的阿羅漢果位以後,業力所引起迫不得已且強迫性的輪迴不會再展現出來的。因為愛和取是輪迴的根源,阿羅漢已經斷除了,已經了悟「人無我」,煩惱已經淨化了,他不可能再繼續墮入輪迴裡,所以聲聞乘的阿羅漢不會再繼續輪迴下去的。但是你們認為阿羅漢證悟滅諦、涅槃的時候,好像油燈裡面的油用完一樣,火無法再燃燒般之寂靜涅槃,這樣的說明與看法是不可能的。   意的業力,粗部、細部意的業力形成的一切都是無有障礙的情況下存在,「意自然形成身」的意思是聲聞乘阿羅漢的意身,身口意的意,意的身體,「意身」形成的業力都俱全。而意身形成的業力是什麼呢?阿羅漢相續之中的愛,不是由我執心所產生原本煩惱的業力。   再說一次,意身形成的業力存在的意思就是說,...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2日(上)  ཉོན་མོངས་སྤངས་པས་གྲོལ་ན་དེའི།། 煩惱遠離即解脫 དེ་མ་ཐག་ཏུ་དེར་འགྱུར་རོ།། 無間頃刻成如是 ཉོན་མོངས་མེད་ཀྱང་དེ་དག་ལ།། 無有煩惱此些也 ལས་ཀྱི་ནུས་པ་མཐོང་བ་ཡིན།། 宿業力量猶能見   「煩惱遠離即解脫,無間頃刻成如是」,小乘證悟人無我以後,只是煩惱遠離而已,雖然煩惱遠離了、煩惱淨化了,但這不是究竟的解脫,因為小乘你們說過,煩惱遠離之後,一切輪迴的痛苦、輪迴的幻覺悉全斷除了。 如果小乘你們這樣認同的話,那麼對於一切的煩惱全部遠離、淨化,已經證得阿羅漢涅槃果位的人來說,所有痛苦、所有幻覺、所有凡夫世界的苦悶應該都會遠離解脫的。因為你們認為煩惱遠離的時候,再也沒有痛苦等等,能顯世界裡面的一切都不會再有影響,這是你們小乘認為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應該立即、馬上會遠離一切痛苦,如第二句所說「無間頃刻成如是」,一切痛苦都會遠離。到底需不需要遠離呢?依照你們小乘這麼說的話,是需要遠離的,為什麼呢?因為煩惱都遠離了,就沒有痛苦的綁架,所以煩惱的纏縛沒有了。  意思就是說小乘修行者所說的煩惱遠離,代表一切痛苦也遠離了,這是不成立的。得證阿羅漢以後,所有苦海都會立即乾枯,所有痛苦都遠離了,痛苦的綁架都沒有了,你們小乘是這麼認為的嗎?小乘回答說:「對,我們是這麼認為。」  這時大乘的人說:「無有煩惱此些也,宿業力量猶能見。」雖然已經沒有煩惱了,但是獲得小乘究竟阿羅漢果位的目犍連尊者,他是已經遠離所有煩惱的小乘修行者,他的痛苦應該全部都結束了、沒有了、淨化了。 可是有一回,一位外道導師投生到地獄道裡,當時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到地獄道度化眾生的時候,看到外道導師,外道導師對他們說:「我之前活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所宣揚的教派都是錯誤的觀念,現在我在地獄正承受火燒般的痛苦,你們回去以後,代我轉告我後代的這些弟子們,希望他們遠離我以前所教過的外道,要放棄這條錯誤的修行道路。」他請求舍利弗和目犍連要把這些話轉達給他還在世的外道弟子。   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在地獄道度化眾生之後,就回到人界想辦法找這些外道導師的弟子,因為他們要把這位外道導師在地獄道裡的事傳達給他的弟子,所以他們回到人間以後,就...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2018年7月1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1日(下)  བསྟན་རྩ་དགེ་སློང་ཉིད་ཡིན་ན།། 佛教根本為比丘 དགེ་སློང་ཉིད་ཀྱང་དཀའ་བར་གནས།། 比丘亦是難安立 སེམས་ནི་དམིགས་དང་བཅས་རྣམས་ཀྱི།། 心具執著所緣境 མྱ་ངན་འདས་པའང་དཀའ་བར་གནས།། 涅槃亦復難得證  大乘人說,法無我是一切無我的共體,人無我則是一個別體,人無我只是法無我裡面的一部分而已。法無我是最大的項目,一切諸法都存在於無我之中的,而人無我是法無我裡面的一部分,當對於人無我、五蘊之中沒有我理解、知道的時候,事實上,這個我也是空性的,只是小乘你們不承認而已,所以人無我是法無我的一部分。  《寶鬘論》載:「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有業,由業而有生。」隨時在五蘊上面有執著的時候,隨時有我執心,有我執心的話,就會形成業力,因為有我的、有他的業力自然會形成的。事實上,人無我和法無我兩者都是空性的。   聲聞獨覺的這些小乘弟子已經了悟人無我,若是他們已經證達法無我的話,就和佛一樣,那為什麼小乘只是阿羅漢的境界呢?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出現。 因為這個時候,小乘在人無我的粗部和細部的了解度,以及在法無我的粗部和細部的明知上,其實小乘的真諦境界,對於法無我的粗細上面有許多部分並沒有明知,所以和大乘的法無我、人無我全部明知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因為小乘有些明知法無我的粗部,有些明知法無我的細部,有些明知人無我,但不知法無我,有很多這樣的狀態。   主要就是「法執著」是一切愚痴的共體;人執著,「有我」的人執著是它的別體,知道、明瞭法無我的時候,是大空性的共同,人無我裡面則有部分的空性,對於「我」有執著的話,就會展現出很多慳吝、嫉妒、煩惱,這就是煩惱障。   煩惱障的源頭是執著人、執著有我,人的執著出來了,這就是煩惱障。因為煩惱產生出來了,所以煩惱障的源頭就是人執著。人執著和煩惱障淨化的時候,才能證悟人無我。 法執著就是有我、有色、有對境等等三輪的執著,這三種都是存在的樣子展現出來,就是法執著。法執著存在的時候,所知障也會出現的,因為全部沒有三輪體空,沒有空性,有我、有色、有對境的三種項目都沒有體空,有我、有色、有對境都存在的時候,也叫法執著。有法執著的時候,就會產生所知障,所知...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日(中)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1日(中)  བསྟན་རྩ་དགེ་སློང་ཉིད་ཡིན་ན།། 佛教根本為比丘 དགེ་སློང་ཉིད་ཀྱང་དཀའ་བར་གནས།། 比丘亦是難安立 སེམས་ནི་དམིགས་དང་བཅས་རྣམས་ཀྱི།། 心具執著所緣境 མྱ་ངན་འདས་པའང་དཀའ་བར་གནས།། 涅槃亦復難得證  「心具執著所緣境,涅槃亦復難得證」,小乘很難證悟涅槃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只認同見道後的十六心行的境界而已,這裡面沒有空性的境界,主要的是沒有認同一切諸法皆為空性、八不離戲真理的時候,就很難有涅槃的機會,大乘對小乘這麼說。總之,遠離煩惱、證悟人無我的比丘是很難有的,因為小乘他們不承認法無我的一切空性大境界。   甚至連以持守傳統律法儀軌為主的比丘也是很難有的,因為對小乘的律法、四部阿含也都無法承認,小乘者曾經說過,若與別人辯論和辯經爭吵的話,就不是究竟的釋迦能仁的法門,小乘自己也認為。   而小乘與大乘之間也互有辯經過,如此一來就應該無法認同小乘律法、四部阿含是真正究竟的佛陀教育。因為曾被大乘辯論過,也不是只有大乘而已,外道的見解裡面也辯論過小乘的見解。若有辯論的話,就不是釋迦能仁的正法法門,這是小乘自己也承認過。   你們小乘承認過上述這些論點,這樣也就不能承認律法、四部阿含是佛陀正法了,而出家的儀軌都是由律法、四部阿含等等挑選出來的,如果小乘的律法、四部阿含不成立的話,那麼由律法裡面彙集出來的出家儀軌也等於不成立了,所以小乘依靠傳統儀軌而成為出家比丘,也是很難有的。   小乘自己曾說過,因為有辯論,所以大乘的法門不是釋迦能仁的法門,如果這樣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小乘的律法、四部阿含也不是釋迦能仁的法門。如果律法、四部阿含不是釋迦能仁的法門,則律法、四部阿含等等裡面彙集出來的傳統出家儀軌也就不能成立的,所以透過儀軌而出家的比丘也無法成立,大乘這樣辯論過去。  因為小乘只承認見道十六心行而已,沒有承認一切諸法皆空,所以小乘遠離煩惱的比丘是很難有的。而且依靠傳統儀軌出家,這樣的比丘也是很難有的,因為有了辯經的爭吵,所以就很難成立,剛才所說的就是這樣。   遠離煩惱的真諦、證悟見解的涅槃,小乘是很難有的,原因是遠離煩惱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遠離煩惱需要有空性的境界,而且在證悟人無我的時候,根...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7月1日(上)  བསྟན་རྩ་དགེ་སློང་ཉིད་ཡིན་ན།། 佛教根本為比丘 དགེ་སློང་ཉིད་ཀྱང་དཀའ་བར་གནས།། 比丘亦是難安立 སེམས་ནི་དམིགས་དང་བཅས་རྣམས་ཀྱི།། 心具執著所緣境 མྱ་ངན་འདས་པའང་དཀའ་བར་གནས།། 涅槃亦復難得證   「佛教根本為比丘,比丘亦是難安立」,為什麼比丘是難有的呢?比丘是不容易的呢?原因是比丘有分幾種,以一個真正遠離煩惱的比丘來說,他是佛教的根源,也是佛及佛的代表。   比丘要分類的話,有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稱比丘、近圓比丘、破惑比丘,共五種。近圓比丘是究竟出家戒律成熟的比丘,這種比丘是很好的,還有一種破惑比丘是遠離煩惱的比丘,這兩種比丘是很圓滿的。遠離煩惱的比丘已得證阿羅漢,是有證悟成就的比丘。而在受戒系統等傳統規劃一切圓滿、戒律成熟的僧人,這也是圓滿的比丘。   這裡說到,如果不修學大乘般若空性,比丘也是難以安立的。有一種名相比丘,事實上,名相上的比丘沒有正確受戒,或受戒後破戒等等,沒有正確的戒律,所以才稱為名相上的比丘。另一種是自稱比丘,自己認為是一個比丘的樣子,但事實上,他是一個狂妄之人,自己認同的一種比丘,這種比丘也不是正確比丘。有些是乞食比丘,做成宗教模樣的比丘,一直要東西、要飯的感覺,這也不是究竟的比丘。   如前所說的一樣,依據傳統圓滿受戒的儀軌,在堪布、秘密導師、事業導師等等諸多僧眾俱全的現前,得授出家戒的比丘,和遠離煩惱的比丘才是佛教主要的比丘。   第一句說「佛教根本為比丘」,意思就是說遠離煩惱的比丘和戒律成熟的比丘是佛教的根源,特別是遠離煩惱的比丘更是佛教的根源。  「比丘亦是難安立」,指的是有些比丘是名相般,狂妄之中,乞討東西等等,這樣的比丘也有的,但是遠離煩惱的比丘是很難有的意思。   為什麼勝義究竟的比丘是很難有的呢?因為需要遠離煩惱,若要遠離煩惱的話,他需要達成四邊遠離、八不離戲究竟空性的境界,這樣的修行人是真正的證悟者,才具有遠離煩惱的比丘資格,所以遠離煩惱的比丘必須證入空性,是很難有的。   因為小乘的戒律裡面沒有認同一切諸法皆空的道理,小乘認同的是苦集滅道形成的十六行相,這才是他們認為證悟無我的源頭。他們沒有認同一切諸法皆空的道理,這些觀念沒...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2018年6月30日(中)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30日(中)  為什麼要這樣辯論呢?因為小乘認為他們的經典才是釋迦能仁特別宣講的,而對於大乘的經典,有些聲聞乘的人覺得大乘經典是佛陀涅槃以後,由妖魔所說出來的等等,他們產生很多邪見而辯經,這些小乘的人認同的想法是這樣,但不是小乘全部都是這種想法,而是某些小乘有這種看法。  針對這個部分要辯論的時候,小乘法門是釋迦能仁正確究竟的法門,但是大乘也是一樣如此。如果你像正確的仙人一樣正直的話,小乘是正確究竟能仁的法教,那麼大乘也一定是能仁的究竟法教,這是一種無誤的觀念。  你們前面提到兩者認同才能成立,大乘也認同小乘的經文,小乘也同樣認同,有兩者認同的經文是我們小乘的經文,所以是釋迦能仁的正確法教。 「二許如若成事實,能知豈不亦成實」,如果如小乘所說有兩者認同的時候,之後就變成究竟,變成真實,那麼能知,能知是指外道,外道有提到能知、自性,有情的因,還有雄塵闇(喜憂暗),他們有很多自己的名詞見解等等,這些外道說出道理的時候,不只是兩個人,許多外道也一起共同認同這些見解。若是兩個人認同以後,就變成究竟的話,那麼外道說的一切,剛才所謂的能知等等也變成究竟嗎?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外道所說的道理,要不然是常見,要不然是斷見。可見你們小乘所說的,小乘的經文有兩個人認同,就是正確的,這種說明是不成立的。如果兩個人認同就是正確的話,外道的能知等等道理也應該都變究竟的,因為外道有很多人認同,但他們卻不是究竟的。  「大乘因現辯爭故」,小乘修行者接著又說,對於大乘是否為佛說有很多的辯經爭吵,但我們小乘的經論是不用爭、不用辯,事實上,小乘就是究竟的能仁法教;而你們大乘有很多需要爭辯的部分,所以大乘不是佛陀宣說的法門,小乘這樣說。   「佛言曾有眾外道,餘部亦有自與他,若有辯爭咸應捨」,外道的人也都有很多的辯論,佛教講出各式各樣的道理,外道也都來辯論,外道有三百六十種各式各樣的看法見解者,從古至今的歷史裡,外道也不斷針對佛教辯經,難道這樣佛陀也變成外道嗎? 如果有辯經爭吵,就不是能仁的法教的話,那麼大小乘所有的法門,外道都曾針對辯經爭吵過,那麼大小乘全部都不是能仁法教嗎?這也是不可能的。大乘這樣向小乘提問之後,小乘他們也無話可說。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9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9日(下)  བདེན་པ་མཐོང་བས་གྲོལ་འགྱུར་གྱི།། 諦義現見堪解脫 སྟོང་ཉིད་མཐོང་བས་ཅི་ཞིག་བྱ།། 空性現見有何義 གང་ཕྱིར་ལུང་ལས་ལམ་འདི་ནི།། 佛言故宣此道謂 མེད་པར་བྱང་ཆུབ་མེད་པར་གསུངས།། 若無淨入菩提無   因為法無我裡面,聲聞乘還沒有將塵無方分的部分證悟在空性裡,識無時分的部分也沒有介入空性,所以塵無方分和識無時分兩者都還在成立之中,他們只知道無我二者裡面一個半的無我,因為塵和識最細類的部分還沒介入空性,這是聲聞乘的見解。   而聲聞乘的修持在止觀裡面的止,有直接放、一直放等九種止的修持的方法。這裡不多說,九種修行的方法是止的部分;觀的部分是剛剛所說的一樣,四聖諦十六行相的觀修行持。這是止和觀兩種的修行道路,止的部分有九種安置禪定的方法,觀的部分有四聖諦十六行相觀修,所以止觀一如的修行是他們的修持。   聲聞乘是非常苦行的行持,住在沒有遮蔽的處所,而不是住在有屋頂的房子,常坐在樹下思惟,穿著的衣服都是從屍陀林或是垃圾堆裡面撿來的等等,他們用各式各樣的苦修來作為行持,得證阿羅漢四種果位。   初果又稱預流果,其果報是直接四諦見道裡面融入(斷盡三界之見惑),天界人間往返七次。二果又稱一還果,天界人間往返一次。三果又稱不來果,即不再返回欲界而得證涅槃。四果即得證阿羅漢果,總共有四種果位。   細分的話,有二十種非常細類的果報,其修行的根道果都是非常仔細,我在卓千念書的時候,堪布曲昭仁波切曾仔細講過,這些真的要仔細地說出來是非常不容易。  主要在四聖諦究竟的真理上,聲聞乘有他們的看法和見解,以四聖諦究竟的真理見解而言,他們都是持戒嚴謹的,用四聖諦的禪定來斷除煩惱障,繼而證悟人無我。  聲聞乘主要的見解是所有粗部物體的一切都屬於世俗諦;再無法細下來,這麼細類的塵和識是屬於勝義諦。可以測量得起的粗部的思想都是世俗諦,而剎那剎那間的思想、思惟是勝義諦,所以這裡不是要駁斥我們前面說到的化現的聲聞乘,也不是要駁斥真正究竟的聲聞乘,他想辯論的是自認為很有學問、很有文化,有些傲慢的聲聞乘。  因為他們認為了悟四聖諦十六行相見解的時候,就能得證阿羅漢,所以大乘你們所謂的空性是沒有什麼意義,也不需要的。...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9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9日(上)  བདེན་པ་མཐོང་བས་གྲོལ་འགྱུར་གྱི།། 諦義現見堪解脫 སྟོང་ཉིད་མཐོང་བས་ཅི་ཞིག་བྱ།། 空性現見有何義 གང་ཕྱིར་ལུང་ལས་ལམ་འདི་ནི།། 佛言故宣此道謂 མེད་པར་བྱང་ཆུབ་མེད་པར་གསུངས།། 若無淨入菩提無   以聲聞乘和獨覺乘的小乘道理來說,「諦義現見堪解脫」,諦義親見的時候,就能解脫。「空性現見有何義」,看到空性是無義的,小乘這麼說。   以聲聞乘來分的話,有些展現如活佛一樣,也有化身展現出來的聲聞乘,所以當然也有真實親見勝義諦的見解、再不墮輪迴涅槃的阿羅漢究竟者。有的是聲聞乘裡面比較傲慢者,沒有證悟,是個自己認為的一種擴大心情者。這些是後面倒數的,並不是化身的聲聞乘,也不是究竟涅槃上得證阿羅漢的聲聞乘,而是平凡的聲聞乘。   他們認為四聖諦裡面的諦義,這諦義兩個字講了以後,代表只有究竟的四聖諦方能得證阿羅漢的涅槃果位,並無需空性。他們的意思是四諦十六行相的所有內容都清楚明白,就可以得證阿羅漢涅槃的果位。   聲聞乘見道後,以無漏智觀修四諦十六行相,會得到十六種智慧,亦稱十六心。 以苦集滅道的苦來分的話,分為四種,分別是苦類智忍(人類的類,痛苦的苦),苦類智,下一個是苦法智,智慧的智,再下一個是苦法智忍;集諦同樣也分為四種,集類智忍、集類智、集法智、集法智忍;道諦分為道類智忍、道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滅諦也是如此,滅類智忍、滅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四種。全部加起來是四聖諦十六心行,如我剛剛說的一樣,這十六種智慧俱全以後,才能得證究竟阿羅漢涅槃的果位。   而聲聞乘認為不需要「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真正究竟的空性,因為聲聞乘不承認大乘所說的空性,他們認為只要觀修四諦十六行相就可以了,也就是剛剛說的觀修苦集滅道四聖諦而得到十六種智慧境界,當圓滿達成以後,就得證阿羅漢的果位,所以空性是多餘的。   苦集滅道之中,苦諦有無常、痛苦、空性、無我,共四個項目(無常、苦、空、無我),這些了悟以後,就是苦集滅道裡面的苦諦跡象四種。 以集諦來說的話,集諦是因,業及煩惱是因、集諦本身、極生(極大的極,出生的生)、緣,集諦也分為四種行相(因、集、生、緣)。   以滅諦來說的話,滅...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8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8日(下)  སེམས་མེད་པ་ལ་མཆོད་བྱས་པས།། 對於無心者供養 ཇི་ལྟར་འབྲས་བུར་ལྡན་པར་འགྱུར།། 云何能得具足果 གང་ཕྱིར་བཞུགས་པའམ་མྱ་དན་འདས།། 故而今住或涅槃 མཚུངས་པ་ཉིད་དུ་བཤད་ཕྱིར་རོ།། 等同功德經已宣 ཀུན་རྫོབ་བམ་ནི་དེ་ཉིད་དུའང།། 世俗諦或究竟供 རུང་སྟེ་དེས་འབྲས་ལུང་ལས་ཡིན།། 佛言皆能生其福 དཔེར་ན་བདེན་པའི་སངས་རྒྱས་ལ།། 喻供真實覺綻佛 ཇི་ལྟར་འབྲས་བུར་བཅས་པ་བཞིན།། 如是能獲等同果  供養事實存在的佛的樣子和供養虛幻般的佛,這兩者在累積福德上面都沒有任何差別。因為供養佛就會獲得非常廣大無窮的功德,所以供養真實的佛或是供養虛幻般的佛,得到的功德利益都是一模一樣。   在真實存在的佛的現前供養有各種的功德利益,另外在虛幻般、幻術般的佛的現前,一心一意以幻術般的心情來供養的話,這兩者都具有等同的功德,只是一者是真實,一者是虛幻。如果說這樣得不到功德,或是福報不能增加,這是不可能的,兩者都一樣的。   實體的佛存在和虛幻般的佛存在,這兩者福報的增長是一樣,果報的增長也是一樣的,所以你們供養真實的佛和供養虛幻般的佛是一模一樣的,原因是佛是無念的、佛是八不離戲、空性境界一如的,不是對我好,你的功德就很大;對我不好,你的功德就不大,沒有這樣的事,都是功德無窮。 供養虛幻般的佛,虛幻般的心態,虛幻般的物品,也會得到虛幻般無窮無邊的功德利益。以實體般的觀念,供養實體般的佛,用事實存在樣貌的物品,事實存在的時間花在精進的供養之時,也同樣會得到功德的,所以這兩者都沒有差別的。   原因是供養者的心態同樣具有信心俱足、相信俱足和供佛的力量。當自己大方的信心、自己信心的清淨力量足夠的時候,諸佛如來是實體堅定穩固的樣子存在或是虛幻般的存在,其供養都是一模一樣的,獲得福報也是一樣的。   果佛利益眾生的事情成或不成,以及有關果佛功德上面的駁斥,今天都已經講經完畢。果佛、根佛、道佛有三種,根佛就是種性如來藏的佛,每一個眾生心中本具的佛性就是根佛。道佛就是所有如理如法修持的教...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2018年6月28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8日(上)  སེམས་མེད་པ་ལ་མཆོད་བྱས་པས།། 對於無心者供養 ཇི་ལྟར་འབྲས་བུར་ལྡན་པར་འགྱུར།། 云何能得具足果 གང་ཕྱིར་བཞུགས་པའམ་མྱ་དན་འདས།། 故而今住或涅槃 མཚུངས་པ་ཉིད་དུ་བཤད་ཕྱིར་རོ།། 等同功德經已宣 ཀུན་རྫོབ་བམ་ནི་དེ་ཉིད་དུའང།། 世俗諦或究竟供 རུང་སྟེ་དེས་འབྲས་ལུང་ལས་ཡིན།། 佛言皆能生其福 དཔེར་ན་བདེན་པའི་སངས་རྒྱས་ལ།། 喻供真實覺綻佛 ཇི་ལྟར་འབྲས་བུར་བཅས་པ་བཞིན།། 如是能獲等同果   這裡有一個駁斥的觀點,唯識派提到一個供養的對象必須要有供養的態度、收取的心等等,如果這些都有的話,就是福報俱足;如果全部都變虛幻般的話,是不太會有福報的。因為如來佛是空性一如的一種心態,所以祂沒有任何的妄念,沒有分別的念頭。如果沒有分別的念頭的話,對佛供養的時候,祂都沒有一種喜悅或是沒有拿取的態度,因為祂的一切念頭都無分別,面對這種的情況下,必須要有一個供養的心態,供養的東西,供養收取的人,如覺悟者的佛一樣存在的話,才會功德增上的。   如果沒有的話,因為供養的對象是無分別者,無分別者是沒有任何的觀念,沒有任何執著的東西,是不存在、不成立,空性裡面展現出來的一種程度,所以無法增長福德資糧。 中觀派則辯駁過去說,在實體真實存在的如來佛的現前,之前佛在印度的菩提迦耶,在佛的現前供養和虛幻般的供養都會得到同樣的功德。 往昔釋迦牟尼佛有十二行誼,最後於娑羅雙樹之間涅槃了,當時也是在講法之後才進入涅槃的,而涅槃以後,就沒能再看到佛化身的肉體了。但是佛的身體荼毘後,留下舍利子變成八座佛塔,分給八個不同地方的國王及人民做了八座佛塔,皈境為主釋迦能仁的佛塔住世,對佛塔供養也是一樣的。  中觀派提出,供養真實存在的佛以及佛不在時以舍利子為主的佛塔或經文、佛加持的聖物等這些傳統佛塔為主的地方都一樣有加持,這是《慈祥獅子吼經》(又翻譯為《彌勒獅吼經》)所載。 《慈祥獅子吼經》裡佛說:「今日供養我,未來供舍利,功德果報等。」現在我在的時候,對我供養會具足福德,以後...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7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7日(下)  再說一遍,唯識派質疑中觀派說,佛沒有發心的動機想度化眾生的話,怎麼度化得了眾生呢?這個問題是要想的。唯識派認為佛證悟究竟的空性,涅槃就是空性,成佛就是證悟空性了。若悉全空性的話,佛沒有任何執著的項目,包括外在眾生的存在、內在想度化眾生的發心動機都沒有的話,那麼怎麼度化得了眾生呢?  中觀派回辯說,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成道日子裡,祂行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善業、發四無量心、行六度波羅蜜多等等很多如雲如海一樣的菩薩行持,在成佛之前一直行持,所以祂成佛以後,過去所累積的祈願圓滿,自然而然形成度化有情的事業,講法也是自然而然展現出來,連佛本身都存在於無上法界空性之中。以不存在的樣子來存在,以八不離戲的姿態而存在,但是度化有情就像鏡子裡的人物一樣,就像百施天王原本在三十三天吃東西,但是他的化現卻在其他地方出現一樣。   究竟圓滿的佛陀早已在究竟的空性裡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但是他度化有情是自然而然化現出來。在度化有情的顯現上面,是以一尊化身佛的樣貌,展現十二行誼一樣,而後三轉法輪的講法,讓眾生解脫,也是自然而然顯現出來。  《入中論》載:「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為瓶等因。如是佛陀法性身,現前雖無功用力,由眾生善與願力,事業恆轉不思議。」 如同陶師做陶瓷的時候,需要轉動轉機輪,剛開始需要一直轉,這一開始需要轉動,就好像佛陀成道一樣,祈願等等全都是需要,之後陶師就不用再轉了,因為自然而然可以依靠前面轉動過的力量,來推動機輪成為製作陶瓷的因,可以很順暢又不用轉動。   製作陶瓷一開始要轉動機輪的是成道,之後不用轉的是成佛了。那麼做陶瓷的時候,前面有轉,後面沒有轉。陶瓷不能做了嗎?還是一樣可以做的,因為依靠之前轉動的力量在運轉。同樣的,沒有一個勤勞的思想和沒有一個勤勞的對境眾生存在,佛的智慧也是無窮無邊的,自然而然就可以度化有情。 做陶瓷的時候也是一樣,前面長時轉動之後,後面自然而然可以不用再轉動的情況下,也可以做出陶瓷一樣,這是一種比喻。因為佛沒有勤勞,佛的祈願圓滿而展現出來度化有情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意思是說,佛陀示現在娑婆世界的時候,若是認為這裡有個眾生,我一定要度化他,以事實的究竟來說的話,佛沒有這樣的心態和發心動機,但是從究竟空性裡面展現出來的化...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7日(中)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7日(中)   佛在沒有任何執著的觀念的情況下,那無觀念、無發心的大究竟智慧會自然而然展現出來。如同人界的摩尼寶和天界的如意寶樹一樣,圓滿得了祈求它的眾生;佛也是一樣在祈願圓滿的情況下,化身與報身一切自顯出來,無量無邊的佛法施予有情,讓他們解脫成佛,所以這點是成立的。   前面的問題是,如果如來佛是一切妄念都沒有的話,那麼佛怎麼會講法呢?佛怎麼會度化有情呢?上述的說明已經把這個問題釐清了。因為佛是以大空性自在、大空性自然、大空性八不離戲的態度來講經說法,讓眾生解脫,在沒有任何執著的觀念的情況下,用大空性的無邊無窮的智慧化現出法報化三身來度化有情。   唯識派接著又說,佛陀成道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是佛沒有成佛之前的成道故事。佛在成道過程裡祈願圓滿說:「我要成佛度化有情。」這個祈願是不成立,因為祂祈願的時候,只是一位成道的菩薩而已,而不是佛,若不是佛的話,祂的祈願圓滿想要如摩尼寶和如意寶樹一樣自然而然地圓滿眾生祈願是不容易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佛成佛之前的成道時間太長了;二是這個時候佛還只是一位菩薩,菩薩怎麼會因一個祈願而變成佛,這是不可能的。  中觀派反駁說,這是可以成立的,有一個婆羅門叫辛格,他是一位普通修持者,他成就了大鵬金翅鳥的修行真理和心咒,這樣大鵬金翅鳥的修咒成就及鵬塔修建以後,他的本事出現了,他示現神通說:「這可以淨化毒病的。」因為心咒修持圓滿了,所以他可以展現出淨化毒病的本事。   辛格修建了一座大鵬金翅鳥的鵬塔,雖然在辛格涅槃很久很久以後,可是人們到這座鵬塔前修持、繞塔等等,身上一些中毒的徵兆依然能被淨化ㄧ般。   你們唯識派說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太長了,可是時間長沒關係,因為往昔的時候,婆羅門辛格獲得大鵬金翅鳥的修咒圓滿成就,當時他修建一座鵬塔,在辛格涅槃很久很久之後,後來的人們去禮拜他、繞塔的時候,仍然具有消除毒病的功能存在一般,所以時間很長,度化不了有情的這個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婆羅門辛格他修咒圓滿以後,所建成的這座鵬塔,未來的人們禮拜繞塔的時候,同樣具有消除毒病的利益等等。「等同度眾祈願以,如意懷王身顯現」,這是佛陀成道的祈願所展現出來的;好比成就大鵬咒,修建大鵬塔,他已經加持了,雖然時間久遠了,但仍然還有可以消除毒病等等的本事,這個偈誦就是這個意思。   ...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2018年6月26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6日(下)  意思就是說用一切諸法皆空的對治來讓一切物實的執著遠離,而一切皆空的空性執著要用什麼方法使之遠離呢?這要以八不離戲究竟的空性來讓它自然而然地消除。 達到這樣一種修行的空性境界的時候,有物實和無物實、有實法和無實法,這一切的一切在心的觀點上面、心的境界上面都不成立的,達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沒有一個要駁遮的,也沒有一個是所要成立的,二者都是沒有的,這時一切妄念皆淨化了。 重點就是有物實與無物實在事實真相上,情器世界究竟的真實上,都無法存在,全是八不離戲的空性。這究竟的本質都是無邊見、八不離戲的空性,想要了悟的話,有物實的執著和無物實的空性二者都要遠離的,這樣八不離戲的境界、獅子吼般的空性道理方能出現。 但是有些以心為主的人來說,意思是沒有以佛慧為主,而只有以凡人的心識為主的人,對他們說「有」就認為有事實的存在,說「沒有」就認為完全沒有存在,如同聽到兔子的角一樣。 當說到「雙運」以後,就好像聽到黑色的繩子和白色的繩子纏在一起一樣,因為是以心識為主、凡夫的思想為主,並不知道雙運,說「有」就變成常見的見解,說「沒有」就變成斷見的見解,不論有無、雙運都聽不懂,因為凡夫者的思想、心識為主的思想就是這樣。 如果是有福報、福慧俱全的究竟智慧者,聽到有、沒有以後,自然會圓滿了悟的。說了「沒有」以後,認為這就是斷見;說了「有」以後,認為這就是常見;說了「雙融」以後,就認為好像是黑白繩子連在一起一樣;聽到無量無邊、無言可說就好像是一種非常不究竟的哈洶(藏音,漢譯為「摩訶衍」)的見解,所以懂得真實究竟空性的真理者是難有的,聽懂也是難有的。 往昔佛宣講空性的時候,也有某些小乘的弟子因此頭爆炸而死的,我們在這裡所講的空性,主要是八不離戲的空性。只有在一個空性上面宣說的話,龍樹菩薩也提到,一直在非有的空性裡思惟進入,小智慧者如有些物實執著、物實實有的所有小乘到世間法的人,聽到真正的空性也是不容易的,因為心裡沒辦法容納得下。 這時,無法證悟究竟的空性、獅子吼般的圓滿大空性者,因為說了「有」就變成常見者;說了「無」就變成斷見者;説了「雙融」就如同黑白繩子連一起;說了「無言可說」就變成哈洶(藏音,漢譯為「摩訶衍」)的見解,什麼都沒有了。因此對於聽到上述這樣見...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6日(中)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6日(中)   如前所述,任何時候,所駁滅的有物實已經駁滅成功了、駁遮成功了,以及駁遮成功的無物實,這二者都是思惟裡沒有存在的,思想裡沒有存在的,思想裡觀不起的,因為所駁遮、辯駁的有物實和辯駁成功的無物實兩者都是不成立的,這時候心識上任何執著的標靶都沒有了,所以思惟上面沒有這二者的時候,實體的所有存在、所有顯現都沒有了,空或非空等等觀靶執著的項目也都沒有了,一切豐富戲類都於離戲裡寂淨,這個時候無言可說了,究竟空性的智慧便產生了。 意思就是說,有物實與無物實悉全在思惟上、心方面沒有任何執著成立的時候,連執著一個跡象或一個戲類也完全不成立,「無禪一切」就是禪定,禪觀起來的。寂淨的意思是非常寂淨、極大的清淨,就是一切皆空性,而空性就是一切皆清淨。 像遍虛空一樣廣的無言可說的智慧、空性的智慧、無禪一切寂淨空性的智慧,如同般若波羅蜜多經文所說的一樣,想講無法講,因為是八不離戲。想也沒辦法想,因為是八不離戲,全是無言可說的智慧波羅蜜多,沒有生過、也沒有滅過,如虛空般自己明白、自己覺悟的一件事情,這就是三世如來般若佛母的空性。 《般若根本頌》載述,無禪一切清淨的空性,不是有物實,也不是無物實,思想之間、心的念頭裡沒有任何的邊見存在,沒有任何的物質和雜念存在,沒有任何粗細妄念存在,這樣禪定清淨的空性就是寂淨的清淨。 如《般若根本頌》所說的一樣,這不是為別人所說,也不是為他方的利益而知道的,更不是透過很多戲類的說明、解釋、研究、駁斥而知道的,而是自己心中要明白一切妄念都是八不離戲的存在,永遠都沒有產生過,也沒有滅過,這是遍虛空一樣廣濶的智慧。 《中觀根本頌》裡提到五蘊皆空,這樣說的話不是最究竟的,因為該空的東西也沒有,不空的東西也沒有,皆空、不空的一切都不是,有跡象、無跡象也不是,有生、無生也不是,一個、多個也不是,它是非常極大的空性。 以這極大究竟禪定的獅子吼般的空性來說的話,包括所有的見解、有物實的見解者、有跡象的見解者、有邊見、常斷、有沒有等等,任何的邊見者都可以辯駁過去的。 《入菩薩行論》第九品裡有關空性道路的辯經已結束了,明天開始講述成佛果位上的辯經駁斥。再一次強調今天所講的重點,有物實的執著都要遠離,因為物實顯現粗部和細部的執著的時候,會造成解脫成佛的障礙,所以...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2018年6月26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6日(上)  སྟོང་ཉིད་བག་ཆགས་གོམས་པས་ནི།། 空性習氣嫻熟時 དངོས་པོའི་བག་ཆགས་སྤོང་འགྱུར་ཞིང་།། 物實習性堪捨離 ཅི་ཡང་མེད་ཅིས་གོམས་པས་ནི།། 無實所有若熟諳 དེ་ཡང་ཕྱི་ནས་སྤོང་བར་འགྱུར།། 此執日後亦捨除 གང་ཚེ་གང་ཞིག་མེད་དོ་ཞེས།། 任何物實皆無有 བརྟག་བྱ་དངོས་པོ་མི་དམིགས་པ།། 所研物實非有觀 དེ་ཚེ་དངོས་མེད་རྟེན་བྲལ་བ།། 此時無物依遠離 བློ་ཡི་མདུན་ན་ཇི་ལྟར་གནས།། 識前何以能住耶 གང་ཚེ་དངོས་དང་དངོས་མེད་དག། 物實及無物實些 བློ་ཡི་མདུན་ན་མི་གནས་པ།། 識前皆不成立耶 དེའི་ཚེ་རྣམ་པ་གཞན་མེད་པས།། 彼時餘相皆無有 དམིགས་པ་མེད་པ་རབ་ཏུ་ཞི།། 無禪一切極寂淨   「空性習氣嫻熟時,物實習性堪捨離」,空性習氣成熟的時候,物實實有的習氣都會捨離。物實的意思是唯識派到世間平凡人之間,有粗部物實的事實執著和細部物實的事實執著兩種。物實執著熟悉的時候,一切空性的對治力量就弱了。 一切諸法是空性一如,一切諸法是空性為主的習氣,其相反就是物體實有的執著,而物實執著的時候,就會成熟一切顯現都是實有的、存在的習氣。如果存有諸法一切皆空、實相一切皆空、物實一切皆空的觀念嫻熟的時候,所有實體存在的實法都會遠離或淨化的。  「無實所有若熟諳,此執日後亦捨除」,一切物實若以空性的觀念、空性的禪坐、空性的修行境界來加以熟練,則一切物實的執著也都會淨化的。最後也會捨除對空性本身的執著,因為無有物實的空性在諸法實相中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往後執著空的部分,一切沒有物實的部分也都會遠離的。   因為有物實也好、無物實也好,事實上都是沒有成立的,都是空性境界為主的,所以無物實的執著,以後也會遠離的,即是「此執日後亦捨離」。因為有或沒有,「有」是常見,「沒有」是斷見,二者都是邊見執著的項目,對證達淨悟的菩薩來說,這二者都要遠離的、捨除的。 龍樹菩薩也說,如果滅依世界裡的...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5日(下)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5日(下)   二障分為所知障和煩惱障兩種,在許多論述裡又再加以細分,分為因上面、本質上面、作用上面或是行持上面,共三種,有更廣闊的說明。 首先要從煩惱障和所知障這二障的因上面來分別,煩惱障的因和所知障的因是什麼呢?知道「因」以後,才能分得出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和所知障二者的因就是人執著和法執著,這二種執著就是因。   法執著裡說到的法就是五蘊,五蘊是從色蘊開始到成佛之間執著一切淨或不淨的方式,執著外內的一切就是法,這是法的執著。人的執著,特別指的是在五蘊上面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就是人的執著。人的執著和法的執著二者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根源。  法的執著就是所知障,相關的一切愚痴的粗部執著和細部執著,全部都稱為所知障。因為是法上的執著,我剛才說到從色蘊開始到成佛之間,一切都有執著,這就是法的執著,所以法的執著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剛才說的一切粗部和細部的愚痴。人的執著的本質就是煩惱障,因此一切的煩惱都是放在煩惱障裡面,經論裡也都是這樣寫的。   所知障和煩惱障在本質上怎麼分的呢?昨天我好像念錯一個東西,反正慳吝等等一切煩惱妄念即是煩惱障。捨不得、慳吝等等的一切煩惱妄念就是煩惱障。 「三輪體空的妄念」就是所知障,三輪沒有體空的執著是所知障;慳吝等等的一切煩惱的妄念就是煩惱障,所以這是二障在本質上面的一種分別。 再說一遍,從本質上來分的話,慳吝等等煩惱妄念是煩惱的障礙;三輪執著的意思是,自己本人在、事情也在、對境也在,三者存在的執著,就是諸法的執著,即是所知障。重點來說的話,貪瞋痴等等煩惱的妄念是煩惱障,煩惱的障礙;沒有三輪體空的三項執著就是所知障。   從作用或能力、能量、行持來分別的話,在《經莊嚴論》講到,解脫上面有障礙,這是煩惱障;在成佛解脫裡有障礙,就是所知障。  這裡所說到的解脫指的是遠離三界輪迴。若還存在三界裡的話,就是還沒有解脫,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裡有些心的煩惱是很細部的,也有各方面細類的煩惱,但是有些是很粗部的。 假如還在三界裡面輪迴輪轉的話,這就是輪迴,沒有解脫;如果遠離三界的話,就是解脫,如同阿羅漢,他們所有人我執都已經沒有了,所以他們證悟無我了,也就是解脫了。從應用和影響力來區分的話,解脫的障礙就是煩惱障。 成佛有障礙,就稱為所知障。 若是想...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3日(上)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གལ་ཏེ་འཁོར་བ་དངོས་རྟན་ཅན།། 倘若輪迴依實法 དེ་ནི་གཞན་དུ་མཁའ་འདྲར་འགྱུར།། 若非將成虛空般 དངོས་མེད་དངོས་ལ་བརྟེན་པས་ན།། 非物實依有物實 བྱེད་དང་ལྡན་པར་ཇི་ལྟར་འགྱུར།། 云何得以而成事 ཁྱོད་ཀྱི་སེམས་ནི་གྲོགས་མེད་པ།། 汝心全然無友伴 གཅིག་པུ་ཉིད་དུ་འགྱུར་བ་ཡིན།། 唯一成為獨性者 གང་ཚེ་སེམས་ནི་གཟུང་བྲལ་བ།། 如若能境離所境 དེ་ཚེ་ཐམས་ཅད་དེ་བཞིན་གཤེགས།། 其時悉法界臻佛 དེ་ལྟ་ན་ཡང་སེམས་ཙམ་དུ།། 如是萬法唯識宗 བརྟགས་ལ་ཡོན་ཏན་ཅི་ཞིག་ཡོད།། 取稱施設有何義   「倘若輪迴依實法,若非將成虛空般」這兩句的意思是,依他起性的自證自明的心識、自證自明的根識,如這兩句所說的一樣,假如自證自明的心識在輪迴的根源上面沒有成立的話,那麼一切就非實有,而變成虛空般。 因為是虛空般,所以輪迴世界的一切景象的顯現都無法出現,主要是要依靠依他起性的自證自燦的這顆心,才會展現出來的。若沒有依他起性的自證自燦的這顆心的話,輪迴根本就像虛空一樣,無法出現的。 如同沒有泥土,就無法形成瓶子般,因為泥瓶形成的源頭就是泥土;再者,若是沒有羊毛成分的話,羊毛所做的衣服也不成立一般。如果唯識派所說的自證自燦的心識不存在的話,展現輪迴的源頭也無法成立的。如同沒有羊毛的成分,想做出羊毛的衣服是不行的;而沒有泥土的話,想做成泥瓶也是不成立的。如果沒有自證自燦的心識的話,輪迴將變成虛空般,輪迴也無法展現出來。 「非物實依有物實,云何得以而成事」,非物實的意思是指輪迴的顯現無法成立,而非物實的輪迴景象都要依靠有物實的。以唯識派來說,輪迴的顯現是不成立的、沒有的,所以它是一個非物實。但是唯識派的道理之中,自證自燦的心識是存在的,所以它是有物實。 有物實的自證自燦的心識和非物實顯現出來的外境色法,當兩者融體在一起的時候,在輪迴裡無法綁架、輪轉,這樣的創造能力都沒有,輪迴裡輪轉和輪迴裡纏縛起來的力量都沒有。因為一者是非物實,...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3日 針對6月22日補述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3日 針對6月22日補述   昨天的部分再補充說明一下,「心外幻術非相異」的意思是,心以外,外在顯現虛幻般的外境,事實上是沒有成立的。心識變成外境的顯現,他們並不承認是一顆心創造的。   以假相唯識派來說的話,外在一切顯現的外境,事實上是不成立的,如果這樣是不成立的話,那麼這是心嗎?因為是心創造的,所以是心為主且獨立的一顆心嗎?這點他們也是不承認的。如果他們承認的話,那麼自證自燦的心識也就沒有方向、沒有一半、沒有分別,他們怕這個見解上出問題。   假相唯識派不承認一切的外境顯現都是這顆自證自燦的心創造的,所以他們將虛幻的外境比喻為一個眼睛生病的人看到虛空中有髮碎降臨,事實上有頭髮的髮碎降臨般是不成立的。他們認為自證自燦的心是非常乾淨的,它的存在就如水晶球一樣,非常乾淨的存在。外境不是它展現的、外境是沒有成立的;內在的心變現為外境,他們也不承認,所以他們承認的一切就如虛空中有髮碎降臨般,這一切都是假相,真正的心就像一顆透明乾淨的水晶球般,這是他們所承認的,假相唯識派覺得這樣解釋,就沒有問題了。   中觀派回辯唯識派說,你們認為的心,如果真的承認它是一個物質和實體的話,有真實存在的樣子,這是你們承認的,那麼已經有物實了,又怎麼不是其他呢?這已經是另外的外境了。  「倘或實有何非異,借使非異應非實」,如果你們唯識派承認自證自燦的心是物實的、實有的存在的話,可是它展現的外境卻是沒有的,一者是物實存在、一者是非物實存在,這兩者不相同,形成不了一體。他們害怕上述論點有缺失,便說外境不是心外之法,外境的色法是沒有的。   中觀派說,以唯識派這樣說的話,外境的色法一定是心以外的,原因是承認自證自燦是實有的樣子,而外境的色法是沒有實有的、沒有實體的,所以肯定是心以外的東西。接著唯識派又說,這不是心以外的東西,它也是心,心以外沒有這樣一個存在,唯識派又承認了這個論點。  中觀派辯駁說,如果按照你們唯識派這樣說,心也變成物實、心也變成實有。因為自證自燦的心是實有的,所以外境也應該都是實有,如同上述的說法,因為實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所以你的心也應該是如此,中觀派這樣辯論過去。  假相唯識派又提出,如果沒有心的話,所見的一切對境上面,用什麼才能見呢?意思就是說外境的一切要用哪一顆心才可以見得到、看得到、測量得了呢?  中觀派...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2日(三)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2日(三)  重點就是,唯識派認為心以外沒有一個虛幻的世界存在,它不是另外的,而一個的型態也是不成立的。中觀派回說,如果心識是實有的話,這虛幻的外境怎麼不是另外的呢?如果這不是另外,你們這麼說的話,那麼心識也是虛幻般的。因為你們承認外境是虛幻般的,既然外境是心識所造出來,那麼外境是虛幻般,心識自然也是虛幻一樣,是空性所展現出來的心識。虛幻般的外境、幻術般的外境是心識創造出來的,所以心識也是沒有實體的,不可能是實有的存在。   唯識派聽到後認為,如果心也變成幻術虛幻般的話,這樣麻煩就大了,因為這樣就測量不起外境虛幻般的存在。中觀派回辯說,外境雖然是虛幻般的樣子,但它還是可以成為心識的所見,如同這樣,心識也是虛幻般,空性展現出來的樣子,可以成立的、可以成為能見的。   假相唯識派主要的觀點認為虛幻般的一切外境的顯現,並非心以外的法,而是心創造的,心以外沒有虛幻的外境存在,這是第一個重點。這個時候又說,外境是心投射、心裡顯現出來的嗎?這也不是的,假相派唯識不承認這點。   唯識派認為心和外境兩者,不是另外,也不是與心一體。如果說是一個的話,心識沒有兩面,唯識派本來承認沒有兩面的自證自燦的心識,唯識派怕自己原本承認的見解會破滅,就提出另一個見解,他們認為這虛幻般的外境就像虛空裡頭髮的髮碎,因為眼病的問題,於是在虛空之中顯現出有頭髮的髮碎降臨的感覺,事實上任何的髮碎都不存在的,但是卻展現出來有頭髮的髮碎一模一樣的樣子,其實虛空全無髮碎的污染。唯識派認為自證自燦的心識是非常清淨的、非常乾淨的,如玻璃球一樣,非常圓滿的存在,唯識派是這麼認為的。   中觀派對唯識派辯論說,如果這顆心識是究竟存在的話,實有存在的話,怎麼不是另外的呢?因為你的心識是實有的,所以幻覺的外境、幻術遊戲般的對境,當然是心以外其他的東西,在心識實有的情況下,你看到的對境一定是其他實有的存在。 而唯識派害怕這件事情,怕什麼呢?一是幻術的外境是虛幻的,一是內在自證自燦的心是實有的,一個實有的物體,物體的意思是指實有的,當心識是實有的,而外在幻術的對境是虛幻的,這兩者恰好是相反的,互相顛倒的、不在一起的,唯識派是害怕這件事情,心識實有與外在的幻境兩者同時存在的情況是不成立的。因為心識自證自燦是實有的,而外在幻術般的對境是沒有的,這兩者相同是...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6月22日(二)

圖片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2018年6月22日(二)   第三個見解,心以外空幻般的外境世界,不是其他、或是其他,這兩種都承認的話,要不然「是」,要不然「不是」,這兩種是相反的或顛到的,也是不成立的。第四個見解是這兩種都不承認的話,也是不成立的。  今天主要講的是「心外幻術非相異」,意思是說心以外幻想的外境世界,不是另外,心以外幻覺展現的外境世界,不是其他的東西。如果不是其他的東西,而是在一個形體之中的嗎?這也是不成立的。   簡單來說,假相唯識派認為所有虛幻般的外境世界,外面的世界都是心以外沒有時時刻刻的存在,現在所看到的世界,心以外沒有外境的存在,心以外沒有實體的存在,這是第一個看法。   幻術般外境的世界是心以外沒有一個色法存在,假相唯識派認為自己的心展現出來外在色法,展現出來虛幻般的對境樣貌,所以應該就是一個心識。   假相唯識派認為外境是不成立的,因為他們認為「心外幻術非相異」,所以外境完全不成立,但是外境是心展現出來的顯現而已,外境就是一個心,假相唯識派是這麼想的。   雖然外境是不在的,但是內在的心已經變成外境了,《華嚴經》裡說三界一切都是心而展現,所以唯識派認為幻術般的外境,沒有實體的外境、沒有物質的外境,這一切都是心展現出來的顯現,都存在於一顆心上面,這就稱為「自證自燦」的道理,假相唯識派這麼認為的。   「另境亦非全無異」,接著假相唯識派提出說,外境雖然是由心展現出來的,卻也不是與心完全相同或一體中存在的。幻術的外境是由心投射出去的,外境和內在自證的心二者都是心。   但是中觀派認為,無法以一顆心的樣子存在的,為什麼呢?因為內在自證分的一面和展現出來幻術的對境都是心,一顆心沒有辦法這樣成立。心變成內在的自證分和外在幻術的世界,兩者都變成這樣,一顆心存在於堅定穩固和實體上面是不行的,沒有辦法的。   唯識派認為,這顆心沒有任何染污,好像水晶球一樣,乾乾淨淨地存在、獨一的存在,沒有任何染污,因為是自證自燦的。自燦就是自己明亮自己,自己知道自己,自己燦爛自己的一顆心,它是很乾淨的。  而這顆心又創造出來一切外境,這一切外境也是這顆心以外沒有其他真實的外境,心識像是乾淨無染水晶球一樣的存在,假相唯識派這麼承認。   中觀派對假相唯識派說:「倘或實有何非異」,說了「倘若實有」以後,這是中觀派對假相唯識派最主要的一個辯論論點。你們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