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有了菩提心
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སྤྱོད་པ་ལ་འཇུག་པ།
《入雄心菩薩行論》
བྱང་ཆུབ་ཀྱི་སེམས་ཡོངས་སུ་གཟུང་བ་སྟེ་ལེའུ་གསུམ་པ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講述
དེ་བཞིན་ཇི་ཞིག་ལྟར་སྟེས་ནས། །
等同如是何其幸
བྱང་ཆུབ་སེམས་འདི་བདག་ལ་སྐྱེས། །
菩提寶心我心生
འགྲོ་བའི་འཆི་བདག་འཇོམས་བྱེད་པའི། །
趨赴死魔滅除之
བདུད་རྩི་མཆོག་ཀྱང་འདི་ཡིན་ནོ། །
珍貴甘露亦即此
昨天講到菩薩的行持與菩薩的發心是甚稀有,猶如盲人在垃圾堆裡找到一個如意寶或摩尼寶樹,可以令人心想事成的寶物般。
「等同如是何其幸,菩提寶心我心生,趨赴死魔滅除之,珍貴甘露亦即此」,我們這次在生死輪迴裡已經獲得菩提心的戒律,並且成為擁有菩薩思想的發心者,也是菩薩行的行持者,這是極為難得,所以當心中生起難得且甚稀有的菩提心時,要非常歡喜自在地隨喜自己,這即是諸佛的加持。
菩提心是在非常難得以及非常稀有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因為從無始以來凡夫眾生在無明的遍照下以及煩惱的窘迫時,長久以來在這樣的思想中,唯有自私自利而已,一切都在「有我」的範圍內混下去,而且沒有展現出任何「無我」的思想,於是沒有了悟「無我」之眾生要生起菩提心的真理是不太容易的,可見菩提心是在非常偶然以及稀有的情況下生起的。
任誰生起菩提心與發展菩提心時,則可以淨化一切輪迴的幻覺,也可以獲得涅槃寂靜的鬆坦,而證悟菩提勝道的大究竟涅槃也都可以非常圓滿、非常歡喜自在。
我們凡夫眾生有八萬四千個妄念,八萬四千的意思是指,針對一個對境不一定只有一個念頭,也可能有非常多的念頭。
以凡夫而言,全是以分別念為主,無邊無窮的念頭都只有考慮到自己,總是想追求快樂,而不想要有痛苦,也不能有痛苦,但卻沒有想到一切有情真正的痛苦來源就是無明,由無明所發展出來的狀態就是煩惱,而其基礎就是分別念等。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都只是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有為其他眾生著想過。
這次既然已得受菩提心戒,也生起珍貴的菩提心,又擴大自己的菩提心,這是甚稀有又非常圓滿的狀態。因為有了菩提心,輪迴世界的苦海才會因此而乾涸。
將菩提心付諸實際的行動即是行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動機即是願菩提心。首先有了動機的願菩提心,才會有行菩提心。如果在動機上全都是與菩提心完全相反的話,則是更嚴重地深陷於凡夫之中,即使連寂靜涅槃的聲聞獨覺的修行成道,多數也是以自我為主的思想形態。
如果我們有機會學佛,能依據大乘的修持是最好的,本來我們所學的就是北傳的大乘佛教,這與南傳佛教不一樣。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大乘的根器者,漢傳佛教所依靠的是顯宗的經文,而且大部分都是大乘的經典。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在顯法的部分也是以大乘的居多。
藏傳佛教舊譯派在蓮花生大士、赤松德贊、菩提薩埵的時代裡,共有一百零八位班智達一起在桑耶寺長期不停地翻譯顯法、密法的經文。白天翻譯一切顯法,夜晚翻譯密法,凌晨時分則翻譯大圓滿究竟法等。
在新譯派的時代也是一樣,如羅扎瓦、仁謙榮布以及翻譯者札吉馬納諾雜等,也有翻譯密續有關的經典,於是將很多法門傳入西藏而形成藏傳佛教。
玄奘大師、鳩摩羅什等也貢獻於譯經的事業,漢傳佛教也因而形成起來。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都是依靠大乘的經典和密續的經典而成立,如是完全沒有錯誤、謬誤的佛教是漢傳佛教。密法和顯法二者俱全、無錯謬且完整的佛教則是藏傳佛教,所以有兩種學習的機會。
《入雄心菩薩行論》是屬於大乘修行的境界,經由第九品《智慧品》的內容了知寂天菩薩是證悟空性之修行人,他在誦讀《智慧品》三十四偈時,身體慢慢地騰空,最後從虛空中飛走,這證明他是一位證悟空性的大乘修行者。
《入雄心菩薩行論》的一切根道果皆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發心與行持的教導,所以是大乘的法門。如果我們有機會從早晨起牀到晚上睡覺之間,都能圓滿具足大乘的觀念和修習菩提心的證道狀態來好好修習大乘佛法,即會成就。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入雄心菩薩行論》
བྱང་ཆུབ་ཀྱི་སེམས་ཡོངས་སུ་གཟུང་བ་སྟེ་ལེའུ་གསུམ་པ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講述
དེ་བཞིན་ཇི་ཞིག་ལྟར་སྟེས་ནས། །
等同如是何其幸
བྱང་ཆུབ་སེམས་འདི་བདག་ལ་སྐྱེས། །
菩提寶心我心生
འགྲོ་བའི་འཆི་བདག་འཇོམས་བྱེད་པའི། །
趨赴死魔滅除之
བདུད་རྩི་མཆོག་ཀྱང་འདི་ཡིན་ནོ། །
珍貴甘露亦即此
昨天講到菩薩的行持與菩薩的發心是甚稀有,猶如盲人在垃圾堆裡找到一個如意寶或摩尼寶樹,可以令人心想事成的寶物般。
「等同如是何其幸,菩提寶心我心生,趨赴死魔滅除之,珍貴甘露亦即此」,我們這次在生死輪迴裡已經獲得菩提心的戒律,並且成為擁有菩薩思想的發心者,也是菩薩行的行持者,這是極為難得,所以當心中生起難得且甚稀有的菩提心時,要非常歡喜自在地隨喜自己,這即是諸佛的加持。
菩提心是在非常難得以及非常稀有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因為從無始以來凡夫眾生在無明的遍照下以及煩惱的窘迫時,長久以來在這樣的思想中,唯有自私自利而已,一切都在「有我」的範圍內混下去,而且沒有展現出任何「無我」的思想,於是沒有了悟「無我」之眾生要生起菩提心的真理是不太容易的,可見菩提心是在非常偶然以及稀有的情況下生起的。
任誰生起菩提心與發展菩提心時,則可以淨化一切輪迴的幻覺,也可以獲得涅槃寂靜的鬆坦,而證悟菩提勝道的大究竟涅槃也都可以非常圓滿、非常歡喜自在。
我們凡夫眾生有八萬四千個妄念,八萬四千的意思是指,針對一個對境不一定只有一個念頭,也可能有非常多的念頭。
以凡夫而言,全是以分別念為主,無邊無窮的念頭都只有考慮到自己,總是想追求快樂,而不想要有痛苦,也不能有痛苦,但卻沒有想到一切有情真正的痛苦來源就是無明,由無明所發展出來的狀態就是煩惱,而其基礎就是分別念等。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都只是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有為其他眾生著想過。
這次既然已得受菩提心戒,也生起珍貴的菩提心,又擴大自己的菩提心,這是甚稀有又非常圓滿的狀態。因為有了菩提心,輪迴世界的苦海才會因此而乾涸。
將菩提心付諸實際的行動即是行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動機即是願菩提心。首先有了動機的願菩提心,才會有行菩提心。如果在動機上全都是與菩提心完全相反的話,則是更嚴重地深陷於凡夫之中,即使連寂靜涅槃的聲聞獨覺的修行成道,多數也是以自我為主的思想形態。
如果我們有機會學佛,能依據大乘的修持是最好的,本來我們所學的就是北傳的大乘佛教,這與南傳佛教不一樣。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大乘的根器者,漢傳佛教所依靠的是顯宗的經文,而且大部分都是大乘的經典。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在顯法的部分也是以大乘的居多。
藏傳佛教舊譯派在蓮花生大士、赤松德贊、菩提薩埵的時代裡,共有一百零八位班智達一起在桑耶寺長期不停地翻譯顯法、密法的經文。白天翻譯一切顯法,夜晚翻譯密法,凌晨時分則翻譯大圓滿究竟法等。
在新譯派的時代也是一樣,如羅扎瓦、仁謙榮布以及翻譯者札吉馬納諾雜等,也有翻譯密續有關的經典,於是將很多法門傳入西藏而形成藏傳佛教。
玄奘大師、鳩摩羅什等也貢獻於譯經的事業,漢傳佛教也因而形成起來。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都是依靠大乘的經典和密續的經典而成立,如是完全沒有錯誤、謬誤的佛教是漢傳佛教。密法和顯法二者俱全、無錯謬且完整的佛教則是藏傳佛教,所以有兩種學習的機會。
《入雄心菩薩行論》是屬於大乘修行的境界,經由第九品《智慧品》的內容了知寂天菩薩是證悟空性之修行人,他在誦讀《智慧品》三十四偈時,身體慢慢地騰空,最後從虛空中飛走,這證明他是一位證悟空性的大乘修行者。
《入雄心菩薩行論》的一切根道果皆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發心與行持的教導,所以是大乘的法門。如果我們有機會從早晨起牀到晚上睡覺之間,都能圓滿具足大乘的觀念和修習菩提心的證道狀態來好好修習大乘佛法,即會成就。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