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二)正行承諾(下)


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སྤྱོད་པ་ལ་འཇུག་པ།
《入雄心菩薩行論》
བྱང་ཆུབ་ཀྱི་སེམས་ཡོངས་སུ་གཟུང་བ་སྟེ་ལེའུ་གསུམ་པ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講述
(二)正行承諾(下)
ཇི་ལྟར་སྔོན་གྱི་བདེ་གཤེགས་ཀྱིས། །
往昔樂臻如來以
བྱང་ཆུབ་ཐུགས་ནི་བསྐྱེད་པ་དང་། །
發起廣大菩提心
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བསླབ་པ་ལ། །
雄心菩薩之戒學
དེ་དག་རིམ་བཞིན་གནས་པ་ལྟར། །
等同依次安住般
དེ་བཞིན་འགྲོ་ལ་ཕན་དོན་དུ། །
如是為利諸有情
བྱང་ཆུབ་སེམས་ནི་བསྐྱེད་བགྱི་ཞིང་། །
殊勝菩提亦發起
དེ་བཞིན་དུ་ནི་བསླབ་པ་ལའང་། །
復於菩提心學處
རིམ་པ་བཞིན་དུ་བསླབ་པར་བགྱི། །
依次第而勤修學
若要行持菩薩行,則永遠不能放棄精進波羅蜜多,因此每天都應念誦受持菩薩戒律的這兩個偈頌,「往昔樂臻如來以,發起廣大菩提心,雄心菩薩之戒學,等同依次安住般」以及「如是為利諸有情,殊勝菩提亦發起,復於菩提心學處,依次第而勤修學」。
如同上述偈頌所載,菩薩戒律要慢慢地依次第而學習。在獲得菩薩戒以後,根器利者必須守持十八條根本戒律,而且不能破戒與毀損戒律,嚴謹守持戒律即是守戒圓滿。
中等根器者則不會有慳吝心,以及不行持布施等相關缺漏的行為,而且會具備布施的心態以及沒有慳吝心等。
下根器者,若能沒有捨離願菩提心的思惟和發起菩提心的動機的話,也是不錯的。
這是與密法相關的內容,在密續的經文裡載述:「守持願菩提心而不丟棄,即可。」可見根器利、根器中、根器鈍三者修學菩提心戒即是如此。
複述一遍,根器利者應守持十八條根本戒律,中等根器者應守持布施及不慳吝心等四種戒律,根器鈍者則應依密續的經文裡所載述般,不捨離願菩提心。
另外有些說法是,在資糧道的時候,一切惡皆不行持的戒律(斷惡戒;諸惡不作戒)。在加行道的時候,一切善根皆匯集的戒律(善集戒;善根聚合戒)。在見道的時候,為了幫助一切有情而行持饒益有情的戒律(益有情戒;利益有情戒),這些說明在《解脫勝道明燈奉》裡皆有載述,因此學習的戒律可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三種戒律,或依根器分為根器鈍、根器中、根器利三者的戒律,有上述這幾種說法。
總之,從現在開始,可以從布施一把菜的心態開始學習,直至最終將自己的身體布施出去,布施理應如此學習。
以寧瑪派的教導而言,一開始發起菩提心就要做到一切都如同菩薩一樣,但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然而可以在自己的範圍內次第性逐一地做起來,這是寧瑪派的教導。主要就是在自己的範圍內行持以及學習菩薩的所有心態與行持,此即是菩薩戒學。
依發菩提心之形式,可以分為國王般的菩提心、船夫般的菩提心以及牧羊人般的菩提心共三種。有些見解是分別獲得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但是龍樹菩薩的訣竅則是同時獲得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我們應於究竟圓滿的善知識現前得受菩提心戒,如果沒有值遇究竟的善知識,則可在大乘的佛像、佛經、佛塔等三種皈境之前,或在皈依境的前方受持菩薩戒。
總之,應念誦三遍上述偈頌,也可以念誦其他相關的偈頌等。我們持明的菩薩戒偈頌是依據藏文逐字逐句及所蘊涵義重新逐字翻譯的,第一偈是「往昔樂臻如來以,發起廣大菩提心,雄心菩薩之戒學,等同依次安住般」。第二偈是「如是為利諸有情,殊勝菩提亦發起,復於菩提心學處,依次第而勤修學」,上述偈頌念誦三遍以後,即獲得菩薩戒。
在受持菩薩戒以後,所做所行的善根都融入究竟成佛的大海。但是瞋恨心等容易燒掉一切善根,所以大乘的迴向心也是很重要。如同《普賢上師言教》以及《解脫勝道明燈奉》裡所載述的「三珍勝」,首先發起菩提心,中間是無念無造的心、不散亂的心,最後是究竟廣大無窮的迴向心,若是心中俱全三珍勝,則很不錯。
重點是,大家要長期念誦今天所講述的偈頌,就行了,意即大家在自己的範圍內精勤學習佛法。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極樂願文》 2.12懺悔未知自性罪之一

《入雄心菩薩行論》第六品修忍辱

印度那爛陀的大班智達寂天菩薩所寫的《入菩薩行論》是世界上闡述成佛道路、菩提行道上最究竟圓滿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