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當人生無常來臨時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ཕྱོགས་བཞིར་སྐྱབས་མེད་མཐོང་ནས་ནི།།
四方無有皈救者
དེ་ནས་ཀུན་ཏུ་ཡི་མུག་འགྱུར།།
爾後極為心憂傷
གནས་དེར་སྐྱབས་ཡོད་མ་ཡིན་ན།།
此處無可依救護
དེ་ཚེ་བདག་གིས་ཇི་ལྟར་བྱ།།
此時之吾何以從
當人生無常來臨時,死主的獄吏會把繩索綁在往生者的脖子上,並將之帶走,此時無人可前來營救,往生者會處於極其恐懼怖畏的境況。由於過於驚恐,以致於眼睛無法閉上等。
「四方無有皈救者」,在內心充滿畏懼的情況下,往生者不斷向四方尋求可以救護、幫助、度脫自己的皈依者,卻無法尋獲。如此的處境乃為自己的因果業報之顯現,在受報之時,是無法找到任何救護、皈依的對象。由於內心極其恐懼,因此便想向東南西北四方不停地尋找依靠,可是惡業的果報必須由自己獨自承受,此時即使佛出現也無法救護。
提婆達多一生當中對佛陀滿懷邪見,雖然佛陀究竟覺悟、講經佛法,但提婆達多完全看不到佛陀任何的功德。最後提婆達多墮入地獄道受報,當地獄之火燃燒起來時,其便呼喊著「果達瑪」(佛陀的另一個名號),一直祈求佛陀救度自己。然而佛陀亦無法救度他,提婆達多仍須墮入地獄道受報。此外,由於業果成熟,藏皇赤松德贊的女兒拉姜貝瑪薩,也是死於蓮花生大士的懷抱裡。
由此可見,當因果業力成熟的時候,無論是寂靜相的第一佛釋迦牟尼佛,或是忿怒相的第二佛蓮花生大士,都無法營救。
「爾後極為心憂傷」,由於四處張望呼叫仍無法找到可以救護、度脫自己的人,也沒有可以皈依的對象,因為知道無法找到任何的救護,所以心中更加悲傷。
「此處無可依救護,此時之吾何以從」,不斷地向四處尋找可以求救皈依的對象,然而尋遍不著,因此心中更加悲傷,此時的我該怎麼辦呢?
在臨終中有之後,即進入法性中有,此時具寂靜忿怒相的中陰文武百尊便會展現出來,其後即尋找來世的投生中有。在這段時間,各種可怕恐怖的景象皆會出現。
若在生存中有,沒有形成許多善的業力,反而造作許多惡的業力,即會出現如此可怕的景象,此時的我們該如何是好?可見在還沒有碰到死苦之前,仍處於生存中有之時,就必須好好地想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持明慧露
如今我們已出生在南藏佈洲,且獲得難得的人身、值遇傳承上師、究竟的佛法,因此分秒中都不應散亂,分秒中都應有想解脫及覺悟的心態。
再者,現在就要以大乘的菩提心、小乘的出離心來尋求皈依。意思是,心中要有出離心,即脫離輪迴的觀念,心中要有大乘菩提心,即度化有情的觀念,為了證得法身,所以我要皈依釋迦牟尼佛或密乘的皈依。現在應立即皈依祈求救度,若此刻能獲得皈依的力量、習氣與加持,當面對臨終死苦的時候,一切可怕、恐怖的景象則不會展現在自己的現前,所以現在就是立即要皈依的時候。
我們每天都需要皈依,皈依即是相信。相信三寶,佛陀是導師,佛法是法道,僧眾是道友。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相信自己,密乘究竟法門的皈依就是在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種境界之中皈依。顯宗的皈依著重於外在果佛上的皈依,而密乘的皈依則是此生身心之間清淨道路上的皈依。
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解脫、可以成佛、可以度化有情。從相信自己開始到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眾,以此心態來永久皈依,依靠釋迦牟尼佛、千尊佛、如來佛、本尊等。
相信自己的善道是皈依的基礎,而對果佛的佛陀、講經的佛法與僧眾具有信心即是皈依的重點。對佛菩薩有信心與相信是必須要具有的,但是只相信外在的佛菩薩,而不相信自己,這種情況是不成立的。相信自己、相信諸佛如來,也就是要相信自己可以如同過去諸佛如來一樣成就解脫,要在這種相信的狀態中皈依。
若此生當中沒有學佛、沒有累積真正善的力量,直到最後身心分離時,才急急忙忙地祈求救度皈依,則無有用處。如同一輩子沒有想賺錢,只想睡覺、懶惰,等到年老需要金錢財物,此時想要突然變成很有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天上不會突然掉下一筆錢。
同樣的,如果一生當中沒有相信皈依、沒有發起菩提心,在真正的修行勝道上沒有增加絲毫佛法的習氣,沒有讓習氣成熟,突然要面對死苦,心中是無法展現出勇氣與力量。
總之,如佛經、佛言、論述所載述般,在相信三寶之下,將上師經常教導的佛法道理如理如法地運用在心中,讓佛法的勝德常環繞在心中。相信自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讓自己在佛法道路上一直不停地展現前進的力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極樂願文》 2.12懺悔未知自性罪之一

《入雄心菩薩行論》第六品修忍辱

《極樂願文》 參、往極樂淨土四真理一、觀想淨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