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願文》 四、發清淨祈願之十一
《極樂願文》
恰美仁波切著作
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
四、發清淨祈願之十一
我們之前講到貪吃食物、貪戀親友等等,這些都是無常、如夢一樣幻想的續流,所以我們一剎那間也不要形成貪執。
這個故事前面也概略講過,以前有一個商人有一個裝著黃金的寶瓶,生前他沒用完黃金,就把這裝著黃金的寶瓶埋在地底下。由於他生前對黃金寶瓶的貪執,死後投胎轉生為一條毒蛇,一直徘徊在地底下,環繞在其生前所貪愛的寶瓶旁邊。
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流逝中,整座城市都已毀滅不見了,牠仍然貪愛執著這個寶瓶,一世又一世輪迴成為毒蛇守護著黃金寶瓶。直到有一天,牠不想再執著寶瓶內的黃金,也不想生生世世投生為蛇,於是牠離開地底躲藏在草叢裡,等待有人來幫牠挖出這個黃金寶瓶供養僧眾,化解牠生生世世所有的業障。
毒蛇看到突然來了一個人,便說:「過來!過來!」這人循聲而來,看到是一條毒蛇,害怕被咬傷而不敢靠進,這個時候毒蛇說:「我想傷害你的話,你來或不來,我都可以傷害你,但是我不會傷害你,過來吧!」這人緩慢地走向毒蛇的旁邊,毒蛇說:「這地底下有一個裝著黃金的寶瓶,請你幫我挖出來供養僧眾。」 這個人按照指示把蛇放入一個箱子裡,便提著箱子到出家僧眾面前,這個人將裝在寶瓶裡的黃金用來購買鮮花、膳饈供養僧眾,箱子裡的蛇抬起頭來歡喜地聽法。後來此蛇轉生成為三十三天的天人,這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故事裡的一則「守金不捨墮蛇身」的故事。 我們若執著情器世界的一切,直到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也不放下執著,這是極為不好的,如同這個人貪執著寶瓶。特別是自己的身口意做出傷害他人,破壞其他人事物等等,這是不划算的。這條毒蛇是舍利弗過去生的某一世,而這位救蛇的人是釋迦牟尼佛成佛前的某一世,因為累世的因緣就一直幫助他,此生當中舍利弗拜釋迦牟尼佛為師,證得阿羅漢果位,因此釋迦牟尼佛不只在過去生幫助過舍利弗,在此生亦是如此利益他,這樣的故事是真實的存在。
「因果不爽」在很多佛典裡都有記載,無論是世間法或佛法都一樣,大家在因果方面要多加思惟。有因有果,有善因得善果,有惡因則得惡果,所以在因果不爽上面,我們要小心謹慎行持,不然就如同這則蛇的果報故事一樣。
之前有一位比丘非常喜歡他的缽,往生時,一直想著他的缽,結果在缽裡轉生為一條蛇,其他僧眾將此缽供養佛陀,佛在擦拭缽的時候,牠很生氣,便躲入樹林裡,噴出瞋恨的火燒毀樹林,最後心識立刻墮入地獄裡被火燃燒。
還有很多因瞋恨心墮入蛇身的故事,有一位西藏哲蚌寺的僧人,他斷氣的那一刻還念念不忘他的銀幣,死後,就變成一隻大蜘蛛纏繞這些銀幣不放。寺裡其他的僧眾晚上在睡覺時,聽到屋內有聲音作響,開門查看後,發現一隻大蜘蛛纏繞這些銀幣不放。寺裡的僧眾們知道是這位僧人貪執著這些銀幣的原因,於是請一位上師為蜘蛛超渡,令其得以解脫。我們不要在往生之前,還懷著惡的習氣不放,使之成為冤親債主。
有一位僧人生前對他的法衣很執著,死後也是投生為蛇。另外,還有一對夫妻一起去遠方做生意,在行船的途中船隻翻覆,妻子遭逢不幸,她死前極其貪戀自己美麗的身體,死後變成蛇竟留戀在自己的口鼻間,徘徊不去,這樣的執著是非常不好的。雖然我們的外表看似擁有青春的容貌,但事實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形成的,所以不要有太多的執著和太強的貪婪。
以前有一位牧牛的人,他有一條用來控管牛的繩子,繩子中間放石頭,往生時,他一直想這條繩子,死後也是變成一條蛇。再者,以前也有一個老人家,他喜歡身上帶著的打火石,死後也變成青蛙,離不開這塊打火石。 人都會死,並不是永久不變的生命型態者。人死後的心識,其聰明才智比活著還多九倍,同時邪見也更多,後悔也更多,執著也更多,帶來的痛苦也更多,因此我們的心要越清淨、越清楚為佳。我也經常說,人越老時,要越來越簡單,要學習簡單地過生活,我之所以會這樣說是有原因的。其實無窮的貪婪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即使死後,貪婪的痛苦也不會放過自己,所以一定要淨化自己的執著貪婪。
上述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小小的執著也會引起大大的麻煩,就像執著銀幣的僧人,死後投胎成為蜘蛛,牠一直忙碌地吐絲纏覆著這些銀幣,深怕銀幣被搶走的執著使其不斷的輪迴。由上可知,我們在往生之前,心要乾淨、心要自在,以及行為也要清淨,想辦法去對治惡念是很重要的,還有不喜歡冤親債主的想法也都要取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