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意抬」的意思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བློ་ཡིས་བླངས་ནས་ཐུབ་པ་སྐྱེས་ཀྱི་མཆོག།།
意抬供養能仁聖者尊
སྲས་དང་བཅས་པ་རྣམས་ལ་ལེགས་འབུལ་ན།།
佛子齊共勝妙供養則
ཡོན་གནས་དམ་པ་ཐུགས་རྗེ་ཆེ་རྣམས་ཀྱིས།།
皈境功德圓滿大悲具
བདག་ལ་བརྩེར་དགོངས་བདག་གི་འདི་དག་བཞེས།།
大慈憐吾故而垂納受
「意抬供養能仁聖者尊」,其中「意抬」的意思是於心裡觀想起來,其內容是在心裡觀想天地之間一切最美麗的、無主人的、大自然的、圓滿的五妙欲來供養諸佛如來,或是有主人的人事物,也都可以觀想而供養諸佛如來。
先前所述的供物包括鮮花、妙藥、淨水、珍寶山、如意寶樹、圓滿的樹林、各式各樣的花朵及果實、天界與人界之間的一切妙香、不經過種植而自然生長之豐碩果實及莊稼,以及蓮花莊嚴的湖泊與蓮花裡極其天然的妙香。這些遍虛空、盡法界的供物皆觀想於心裡而供養能仁佛。
釋迦牟尼佛是整個宇宙之間、天地之間至聖的一位覺悟者,因為祂在三大阿僧祇劫久遠的日子裡,行持諸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積聚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佛陀在成道的過程中,所想的是「四無量心」,即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此外,佛陀亦從不間斷地行持六度波羅蜜多,其布施無數、持戒嚴謹、忍辱力強,從未放棄精進修行、禪定,最後臻達究竟圓滿的智慧。
由於佛陀如此精進行持,因而得「兩足尊」之稱號。覺悟的佛陀是非常珍貴的,其乃超越有情思想之「聖者尊」。
「佛子齊共勝妙供養則」,佛陀成佛以後,宣講無數的法門,於是出現佛的心子菩薩,言子聲聞、獨覺,身子羅睺羅等等許多學佛的弟子,這些弟子稱為共同的佛子,我們對佛子們也應一齊供養。
供養之時,應以非常乾淨的心態、非常禮敬、非常恭敬、非常大方、非常有信心、非常相信的狀態,來供養諸佛如來及佛子們。
「皈境功德圓滿大悲具,大慈憐吾故而垂納受」,上供之對象為諸佛如來與佛子們,佛及佛子們稱為功德田,為什麼稱為功德田呢?往昔有一位小孩誠心供養一些沙子到佛陀的缽裡,因為供養佛陀而積聚福德,其功德增長以後,即轉生為阿育王。爾後阿育王於全世界建造十萬座佛塔,行持諸多延續及廣揚佛教的事業,可見供養是如此的殊勝及圓滿。
上供能仁佛陀與十地五道境界中的菩薩們,其供養的功德是非常廣大。諸佛菩薩不會欺騙眾生,不會對眾生造作狡詐的事情,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恩將仇報的事情,也從來沒有產生過以凡夫為主的思想與行持,所以諸佛菩薩是一座非常廣大的福德田。
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皆能納受全部的供物,我們供養的心胸有多大,諸佛菩薩納受的本領就有多大。當我們供養的時候,心不慳吝、不狹窄,有著想供養的心態,佛菩薩即會笑納一切供養。
佛菩薩納受供養以後,我們的福德資糧會立即增長,而我們自相續的惡業與障礙都會淨化,還有我們的修行境界也都會日漸增上,這就是供養諸佛菩薩的利德。
供養諸佛菩薩的主要目的是積聚廣大的福德資糧,進而讓慈悲與智慧雙融的菩提心於自相續之中生起及增上。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བློ་ཡིས་བླངས་ནས་ཐུབ་པ་སྐྱེས་ཀྱི་མཆོག།།
意抬供養能仁聖者尊
སྲས་དང་བཅས་པ་རྣམས་ལ་ལེགས་འབུལ་ན།།
佛子齊共勝妙供養則
ཡོན་གནས་དམ་པ་ཐུགས་རྗེ་ཆེ་རྣམས་ཀྱིས།།
皈境功德圓滿大悲具
བདག་ལ་བརྩེར་དགོངས་བདག་གི་འདི་དག་བཞེས།།
大慈憐吾故而垂納受
「意抬供養能仁聖者尊」,其中「意抬」的意思是於心裡觀想起來,其內容是在心裡觀想天地之間一切最美麗的、無主人的、大自然的、圓滿的五妙欲來供養諸佛如來,或是有主人的人事物,也都可以觀想而供養諸佛如來。
先前所述的供物包括鮮花、妙藥、淨水、珍寶山、如意寶樹、圓滿的樹林、各式各樣的花朵及果實、天界與人界之間的一切妙香、不經過種植而自然生長之豐碩果實及莊稼,以及蓮花莊嚴的湖泊與蓮花裡極其天然的妙香。這些遍虛空、盡法界的供物皆觀想於心裡而供養能仁佛。
釋迦牟尼佛是整個宇宙之間、天地之間至聖的一位覺悟者,因為祂在三大阿僧祇劫久遠的日子裡,行持諸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積聚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佛陀在成道的過程中,所想的是「四無量心」,即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此外,佛陀亦從不間斷地行持六度波羅蜜多,其布施無數、持戒嚴謹、忍辱力強,從未放棄精進修行、禪定,最後臻達究竟圓滿的智慧。
由於佛陀如此精進行持,因而得「兩足尊」之稱號。覺悟的佛陀是非常珍貴的,其乃超越有情思想之「聖者尊」。
「佛子齊共勝妙供養則」,佛陀成佛以後,宣講無數的法門,於是出現佛的心子菩薩,言子聲聞、獨覺,身子羅睺羅等等許多學佛的弟子,這些弟子稱為共同的佛子,我們對佛子們也應一齊供養。
供養之時,應以非常乾淨的心態、非常禮敬、非常恭敬、非常大方、非常有信心、非常相信的狀態,來供養諸佛如來及佛子們。
「皈境功德圓滿大悲具,大慈憐吾故而垂納受」,上供之對象為諸佛如來與佛子們,佛及佛子們稱為功德田,為什麼稱為功德田呢?往昔有一位小孩誠心供養一些沙子到佛陀的缽裡,因為供養佛陀而積聚福德,其功德增長以後,即轉生為阿育王。爾後阿育王於全世界建造十萬座佛塔,行持諸多延續及廣揚佛教的事業,可見供養是如此的殊勝及圓滿。
上供能仁佛陀與十地五道境界中的菩薩們,其供養的功德是非常廣大。諸佛菩薩不會欺騙眾生,不會對眾生造作狡詐的事情,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恩將仇報的事情,也從來沒有產生過以凡夫為主的思想與行持,所以諸佛菩薩是一座非常廣大的福德田。
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皆能納受全部的供物,我們供養的心胸有多大,諸佛菩薩納受的本領就有多大。當我們供養的時候,心不慳吝、不狹窄,有著想供養的心態,佛菩薩即會笑納一切供養。
佛菩薩納受供養以後,我們的福德資糧會立即增長,而我們自相續的惡業與障礙都會淨化,還有我們的修行境界也都會日漸增上,這就是供養諸佛菩薩的利德。
供養諸佛菩薩的主要目的是積聚廣大的福德資糧,進而讓慈悲與智慧雙融的菩提心於自相續之中生起及增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