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願行之利益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願行之利益

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མདོར་བསྡུས་ན།།
菩提寶心總攝則
རྣམ་པ་གཉིས་སུ་ཤེས་བྱ་སྟེ།།
當知有二種分別
བྱང་ཆུབ་སྨོོན་པའི་སེམས་དང་ནི།།
淨入願菩提心及
བྱང་ཆུབ་འཇུག་པ་ཉིད་ཡིན་ནོ།།
行持菩提心即是

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一如的究竟覺悟道路、菩薩道路,也是令眾生臻達佛果的勝道。為了要證悟成佛,首先要有一個動機,此稱為發菩提心,我要覺悟成佛的動機、思想即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智慧與慈悲雙融的,如果將菩提心略分的話,可分為兩種。一是願菩提心,又稱為發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當獲得了菩提心戒以後,要在持守菩提心戒的情況下,再行持菩薩之道路。
菩提心之梵文是「博德資達」,藏文是「雄求參」,翻譯成中文是「菩提心」。願菩提心是在思想之中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解脫成佛;行菩提心則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直接行持。《樹嚴經》(漢譯為《華嚴經》)裡載述:「孰能於心中祈願,將眾生安置於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果位上,有此種思想即是願菩提心。而行菩提心則是為了將眾生安置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上,不停地行持、修持六度究竟的勝道,此為行菩提心。」首先有了願菩提心,而後再以行動行持菩提心。
願菩提心是指於思想中,對於菩提勝道的一切功德利益都了知、對於一切眾生因幻想而引起的痛苦都明瞭的情況下,想讓眾生遠離痛苦、解脫之發心。此處所述之「解脫」,即是將悶悶不樂的心結解開之方法,此稱為「解脫」。我們因為無明的幻覺,所以心結打得很深厚,若想解開心結的話,則需以菩提心的勝道來解開,只有解開心結以後,才算是解脫,因此菩提心是先有了願菩提心,之後再有直接行持的行菩提心,此二者即是菩提心的分別。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8日

《極樂願文》 2.12懺悔未知自性罪之一

གླིང་ལྔ་མཚོ་བཞིས་རི་མོར་དོད་པའི་མཐུན་སྣང་གོ་ལ་ཟླུམ་པོའི་རྩེ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