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願文》四、發清淨祈願之十


《極樂願文》
 恰美仁波切著作 
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
 四、發清淨祈願之十 

ཉེ་དུ་ཟས་ནོར་མཐུན་གྲོགས་རྣམས་།། མི་རྟག་སྒྱུ་མ་རྨི་ལམ་བཞིན།། 食財親友朋 無常如夢幻 ཆགས་ཞེན་སྤུ་ཙམ་མེད་པར་ཤོག། 願毫無貪戀 

親戚朋友、食物、好友都是無常,所有的顯現猶如昨日的夢境、夏季的彩虹、水泡一般,應如是練習觀想。以前有一位老和尚買了一條牛腿放在柴房裡,他死了以後,執著這條牛腿,就變成寺廟中一個如牛腿般的鬼走來走去,狗群常常追逐這個如牛腿的鬼。正在閉關的巴智仁波切說:「這應該是老和尚因執著此肉而變成肉鬼。」於是便叫人取來牛腿燒成焦煙超度老和尚,之後這像牛腿的鬼就不再出現了。 
有一個小孩子死了,一位上師超度他的時候,看到他的神識一直跑到牛場儲存酥油的桶子裡,原因是他生前很喜歡吃酥油,便命人將酥油取出做煙供以後,這小孩就得到解脫了,這些都是因為貪執食物所致。
 之前瓦拉納西有一位商人,他做生意得到一筆黃金,放在一個寶瓶裡,深怕別人將它偷走,於是把寶瓶埋在地下,他死了以後,就變成一條蛇纏繞著這個寶瓶,這是對錢財的執著。 總結而言,應遠離輪迴世界,遠離人界裡一切財富的執著等等。從古至今我們一直換著不同生命形態的身體,屍骨堆積的高度超過須彌山,因為生死輪迴的時間太長了。在久遠輪迴裡流浪太久是不好的,我們要有出離心,具有遠離輪迴的觀念是很重要的。
 臨終中陰時,應發願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祈願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八大菩薩都來到我的現前,拉著我的手引領至西方極樂淨土。這些都需要我們活著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如理如法地學習佛法,老太婆、老先生們都應融入佛法,正確進入佛法,就不會貪執這個世界,而能遠離輪迴。 
現在是末法時期,有很多的障礙,眾生的心情也是上上下下、變來變去,今天學佛、明天可能又退失了,這是因為受到五濁惡世的影響,所以我們更要增加聽聞思考修持佛法的力量,讓自己頭上有個佛法的太陽,在如此陽光燦爛之下,自然就很開心,只要心中具足佛法,無論是有錢或沒錢,也都會很開心。 
我們要發大願去西方極樂世界,先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及美境,還有身口意行持善業,再來是發菩提心,以及今天所講的祈願圓滿。 
觀想阿彌陀佛的淨土,中間是無量光阿彌陀佛,左右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以及如雲如海的菩薩眾等。我們現在觀想的修持是很重要,以後臨終中有才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如母子相會相融在一起,引領我們到達無漏淨土的西方極樂世界。 
顯然我們現在的練習是很重要的,凡夫眾生在活著的時候,就要熟悉修持,臨終時,才會實現。一旦熟悉很多善的力量,此生具足的善根都會展現出來,佛菩薩加持的力量就會強大。如果此生作惡多端,有太多的惡念惡行,那麼當臨終時,妖魔鬼怪般的障礙干擾便會全部展現出來,因此要放好一點的習氣。還有在早上起床時,心裡要乾淨清淨,遠離煩惱複雜的念頭。
 雖然無法期待城市裡的人如出家人一般,什麼都放下,但是要降低很多妄念的思想,如貪婪的執著、瞋心的執著、嫉妒心的執著等等,因為這些都會牽引我們墮入到三惡道。放下一天的執著,就會得到一天的開心、快樂與歡喜,放不下心裡的執著是不好的,容易造惡業。
 尤其是金錢財物損失破產之人,不要太執著,拿走錢財的人很開心,你的受苦、痛苦都沒有白白浪費,得以淨化往昔生生世世的業障,所以一切都還好,要以這樣的觀念繼續開心地過日子。 
重點是我們要聽聞佛法,才有機會思考、修持佛法,進而遠離輪迴世界,有機會達成和佛陀一樣的境界。特別是末法時期,我們要小心見濁,不能有見濁,一切都以物質為主的見解是不好的,一切都以只有此生為主的見解,也是不好的。有今生來世的思惟,心識的本質,心的遊戲,心從哪兒來的呢?這些可以思惟清楚,答案就會展現在我們心中。只要遠離見濁,性空緣起的真理就會展現出來。 當下看到所有的顯現,其本質是空性,而本質是空的當下可以有所顯現,即顯空無別、性空緣起等真理,我們要多多練習思惟,就能遠離見解濁世。如果能遠離見解濁世,末法時期裡就不會貪婪太多人天有漏的快樂,自然會展現出離心。總之,要有性空緣起的真理,並盡量降低輪迴執著的觀念。 
我們是欲界之人,要好好過生活,應真心真意地學習佛法,保持輕輕鬆鬆的心情,盡心盡力努力工作,很多事情自然就會成功。在不用離開輪迴的情況下,即能解脫成佛,在努力工作的情況下,達成即身成佛的真理,加油喔!如果能做到,對持明多年聽法者,就有一點點的效果,都有解脫成佛的機會,「嗡瑪呢悲美吽 釋」。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8日

《極樂願文》 2.12懺悔未知自性罪之一

གླིང་ལྔ་མཚོ་བཞིས་རི་མོར་དོད་པའི་མཐུན་སྣང་གོ་ལ་ཟླུམ་པོའི་རྩེ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