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願文》隨喜之八
《極樂願文》
恰美仁波切著作
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
隨喜之八
接著昨天講述的「救護他命」,不殺生有很多的功德,不殺生之人在修行方道上,不僅要做到不殺生,如果還能行持放生的話,那麼功德會更大。
昨天提到有一位天子投生在人道中的一位施主家,他長大之後,很想出家,可是卻未能如願以償的出家,於是試圖跳河等等,做了很多想自殺的事情,最後還是無法自殺成功,其原因是因為生生世世裡沒有想過殺生,此不殺生的善果成熟了,所以他無法滅除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不殺生的功德。
此證明不僅不殺生,而且又能行持放生是會長壽。無論是自己生病,或是自己相關的人生病,放生是很有效果的。如果沒有放生,但是有承諾持守不殺生的戒律,這樣也是很好。因為本來皈依法就是不殺生、不傷害眾生,所以不殺生是佛教徒應該有的基本態度。世上有些非佛教徒、大善人也都不殺生,因為沒有必要無緣無故地去殺害一個生命。
有些行為卑下之人會把動物的皮剝下,再讓動物自生自滅慢慢死亡,或是剝皮之後,用火槍一直燒烤牠的身體,我們連一秒都不敢正視這種慘不忍睹的殺生行為。這些人毫無意義的行持殺生,屬於低等之人,完全不知道眾生在被殺的刹那間所感受到的痛苦。
有些活生生的青蛙、活生生的老鼠被殺的時候,發出慘叫的聲音,但他們還是無動於衷地一直吃,甚至覺得好玩,其實這些都是非常愚痴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具足不殺生的心態,生生世世都會獲得一切長壽的力量。 往昔釋迦牟尼佛前生為菩薩時,曾轉生為一隻熊,當時有一位梵施國王希望得到這隻熊的皮,因為這隻熊的皮是非常特別的,於是國王昭告天下說:「如果誰能取得熊皮的話,就能獲得很大的獎賞。」因此有很多獵人積極尋找這隻熊。
其中一個獵人尋找熊的時候,一直走著走著,便走進一片沒有水的荒野,因為他太口渴了,在沙漠上倒下來,快要死了,這時熊看到獵人奄奄一息,牠很慈悲獵人,不但沒有傷害獵人,而且還給他水喝和水果吃,這獵人的身體就慢慢恢復了,最後還剝下自己的皮給獵人。 這是因為熊心中具足慈悲心,生生世世裡具有不殺生的習氣。牠清楚知道這獵人是為殺牠而來的,牠不但沒有傷害獵人,而且還救了獵人一命,最後還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滿足這個獵人的需求。所以不殺生的習氣、不殺生的業力成熟的時候,生生世世裡會幫助他人,不但可以有犧牲自己生命的本事,而且還能展現出菩薩的慈悲、智慧、力量、功德與事業的道理。這說明犧牲自己的生命是無所謂,但是,無論如何也要保住眾生的生命。
這樣的思惟是不殺生的習氣成熟所致,而且還變成一個戒律,非常嚴格的戒律。如果一個直接或間接不殺生的人,他會形成很多善的業力,因為在身方面、行為方面的行持,最大的惡業就是殺生,所以我們要持守不殺生。 如果以大乘修行為主、以愛護眾人的生命為主的情況下,不得已要殺生,只限於身業和語業,是可以被佛陀所允許的,但是我們要記得行持「意」的惡業,佛陀永遠不允許的,一定要嚴謹持守。
《念住經定論》載:「一切戒律中,轉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意即謹守不殺生的戒律,是投生善趣的因,這是有很大的功德。布施中最大的功德,就是生命的布施,你去救一個馬上要被殺掉眾生的生命,這是生命的布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