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明慧粹第三十五輯 《心經》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九)


持明慧粹第三十五輯 《心經》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九)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心經》裡包括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為什麼說無無明?為什麼是沒有無明?事實上它產生的無明也不成立,也不在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用八不離戲的智慧測量的時候,無明也是不存在的,主要是測量不了,它本身的樣子就是無明也不存在。 當無明不在的時候,行也不會有。無行,無行的意思是先有了無明的心、不明的心,再尋找對境,心飄到對境的時候,就是行,再形成第三個「識」。 
心一開始是無明、不明的,一種黑暗的不明,無明就是不明,有了無明以後,才無法了解整個情器世界的事實真相、或心識。在共同法門或厲害的密法裡都同樣說明,一切皆由無明產生起來的。 以無明來說,容易會出現一個心,這個心尋找一個對境的時候,就變成「行」,有了行的時候,「識」才會出來,彼此都是相關的,所以一切的緣起都是相關的,一個連接一個,這是我們產生輪迴的源頭。 
一開始有了無明,再有行,而行出來的時候,我們的心就飄了,心認為尋找一個對境, 這樣開始的樣子、粗部的樣子就是「行」。接著是「識」可以直接分裂出來,對境可以分得清楚,可以獨立分出對境和相融的,非常獨立的力量都會出來,以及它的來世,心識的下一個剎那,或下一個來世都會尋找起來。 一開始,無明是一個不明的心情,再者心可以開始觸碰一些對境的時候是「行」,之後這個心識非常用心的,它有獨立存在的一個一個不同的黑色、紅色等等,每一個項目都細類理解的時候是「識」,「行」的後面是「識」,而有了「識」以後,是什麼樣子呢?就可以投胎,都會形成的,這即是無識。 第一個是什麼呢?無明,它是什麼樣子呢?黑暗之中不懂、不明即是「無明」。第二個「行」是什麼樣子呢?它了解一點點大概粗部根基的樣子,相接的、連接的一個東西就是「行」,再下一個就是「識」,無識,講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是無識,變成無,前面加一個無,我們先說「無明」,第二是「行」,再者是「識」。
 「無名色」,投胎的時候,尋找一個連接,直接可以連接肚中胞胎裡,或者直接連接思想的一個最強的力量,名就是這樣。這其中有一個色,色是孩胎之中有五種不同的形態,有些它是黏黏的、軟軟的、圓圓的,每七天有各種不同需要成長的過程,這就是「色」。心識連接的時候就是「名」,心識連接的對象而形成身體的樣子就是「色」。 
先前第一個說「無無明」,沒有無明,因為八不離戲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之中沒有無明,所以「無無明」。八不離戲的智慧之中又沒有「行」,所以是「無行」。八不離戲的智慧之中沒有「識」,所以是「無識」。八不離戲的智慧之中連接的心識,或是形成身體粗部、細部的部分也不會有,所以是「無名色」,八不離戲的智慧看它的時候,它本身就是這樣,沒有真相的。 
再者,六入,六入的原因是什麼呢?肚子裡的胞胎,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長出來的時候,就是六入。又說無六入,為什麼是無六入?因為八不離戲的智慧之中,胞胎的眼耳鼻舌身意長出來的樣子是無的、沒有的,所以是無六入,在什麼樣的境界之中呢?勝義諦八不離戲的慧空之中,是無六入。 
另外是「無觸」,這時對境、思想、根全部具足了,才有「觸」。因為有心識、有對境、有根的時候,就可以碰得到,所以感覺出來了,這稱為「觸」。 而在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裡,無觸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八不離戲的智慧之中,無法產生一個對境、心識以及根,無法產生的原因在這裡,所以八不離戲的慧中沒有的,即是「無觸」。 
接著是「受」,有觸以後,才會有受,沒有觸的話,就無法受。受的時候,快樂、痛苦、中間的無記,很快樂、舒服、不舒服、中間的無記,和「觸」相關,觸碰的感覺出來了,這是和前一個「觸」相關,如果沒有前一個「觸」 的話,「受」怎麼可能成立呢?十二個緣起都是彼此相關聯的。 而為什麼是無觸呢?事實上一切感覺都是無觸的。因為八不離戲的慧中測量「觸」的時候,其本體就是無觸,沒有的。而沒有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呢?有、沒有是殊勝的沒有、珍貴的沒有、究竟的沒有,每一個都要加上這樣的詮釋,才會知道般若波羅蜜多真正的涵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3日(下)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4日(下)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5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