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心生活》精粹版第四偈(二)


《法融心生活》精粹版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
第四偈(二)
སྲོག་ལྡན་མཁའ་དབྱིངས་འགེངས་པའི་སེམས་ཀྱི་རྒྱུན།།
命識心續漂浮滿虛空
ཐོལ་བྱུང་སར་སྐྱེས་མཁའ་ནས་ལྷུང་བ་མིན།།
毫無憑據怎能瞬間起
འདི་ལ་སྔོན་སོང་བགས་ཆགས་བསམ་མི་ཁུབ།།
皆因往昔不思議習氣
བགས་ཆགས་ནང་སྦྱང་སེམས་ཆོས་འཚོ་བར་རོལ།།
習淨心澄法融心生活
北傳佛教裡,其一是漢傳佛教,其二是藏傳佛教,為何是北傳佛教呢?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並沒有往北方傳法,爾後佛法才北傳。玄奘大師、鳩摩羅什等人千辛萬苦前往印度取經,攜回漢傳佛教的大藏經,包括聲聞、獨覺、菩薩乘的佛經,特別有很多菩薩乘的經典,這些經典都是解脫的方法,非常珍貴。
    前幾天我參觀一座寺院,見到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以前我從未見過中文版,我自己的中文不太好,不過念誦了一小段,幾乎沒什問題。我相信自己曾出生為漢人,眼睛小小的,甚至有可能當過調皮的和尚。漢傳佛教是讓心開悟的佛教,要記得藏傳佛教裡的顯宗和漢傳佛教裡的顯宗是一如的。
    有人說,漢傳佛教才有顯宗佛法,藏傳佛教沒有顯宗佛法,但並非如此。漢傳佛教裡的大藏經和顯宗的佛教經典,在藏傳佛教中皆完全具足,因為藏傳佛教的大藏經包含漢地翻譯過來的經典,以及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典,全都彙集在藏傳佛教的大藏經裡。
    但漢傳佛教裡沒有的法門,藏傳佛教裡則有這些法門,包括外密的智亞、婀巴、優嘎三種法門,以及內密的三種無上密法等訣竅,全都是讓心開悟的方法,包括心的來源、心的存在、心的解脫、心的自在,這些方法都存在藏傳佛教的經典裡。
    若是不相信的話,看一下漢地的人們經常念的《心經》。思考一下《心經》的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可以這樣想:「心不異空,空不異心。」真正心的狀態是如此,但這只是嘴巴說出來的語言藝術而已。
    真正的八不離戲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的修持,但只用說的並無法表達清楚,說出來的只是一種說話的藝術。若要更深入瞭解的話,即是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禪坐觀想圓滿,意中生起的藝術。我用藝術這個名詞來表達,是指即使言語方面說得再好,也只不過是語言藝術而已,證悟不了空性,悟不了本心。
    聽到以語言藝術來講經佛法時,對其內容思考良久,在不懷疑的情況下,以傳承為主、拜對師父、聽好訣竅、相信具足、信心具足、清淨心具足,再進入禪坐,也許內心最深刻的地方會自然展現出究竟明燦的真理,這是另一種藝術,因此心是很難理解的問題。
    我們凡夫的心,無論在漢傳佛教顯宗法門、藏傳佛教顯宗法門或是藏傳佛教智亞、婀巴、優嘎法門與瑪哈、阿呢、阿德法門裡都講得很清楚仔細。心是什麼樣呢?該怎麼做呢?主要應聽聞、思考、修持佛法。
    此處提及「皆因往昔不思議習氣」,在究竟九乘次第頂點的法門裡提及,應將「心」與「慧」二者分開,如同垃圾分類一樣,紙類放在一堆,廚餘放在另一堆,「心」和「慧」也要分類。
    一個「心」字也許不容易瞭解,中文應該用「思想」二字來代表「心」是最好的,因為思考一件事再想,看到對境之後,再思考、想一下,因此用「思想」二字來詮釋「心」比較好。
    藏傳佛教中藏文裡有一個「shan」(藏音),「心」也稱為「shan」,這個「shan」字有看到對境、思考對境的意思,所以「心」應該是「思想」。凡夫的心並不是智慧,以後不要搞錯這一點,佛的智慧也稱為心,也稱為意,佛的心與凡夫的心二者不同。
凡夫的心一定有兩種展現,一是對境,一是心。二者各自獨立存在,有了對境,再產生心,這是凡夫思想,凡夫之心是這樣來的,覺悟者的心則是沒有對境的本心。今天說到,凡夫之心是因各式各樣的習氣而生,無量無邊的習氣所展現出來的。
    此處提到,習氣無量無邊。當習氣永淨、習氣淨化、習氣全都沒有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呢?這時本性赤裸的樣子會展現出來,這時才是心的本性展現出來。為什麼要聽聞佛法呢?為了本性赤裸展現。為什麼要思考佛法呢?為了本性赤裸展現。為什麼要禪坐呢?為了本性赤裸展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4日(下)

入菩薩行論 20220110下 持明 仁增塔欽 藏傳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3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