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聽法

《普賢上師言教》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講述
如何聽法
    如何聽法有發心和行為兩種。
    首要發心,有心量廣大發起菩提心與方法廣大的密法發心兩種。
心量廣大發起菩提心
    流轉輪迴裡的一切眾生在生死輪迴中皆做過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未做過自己的父母親一個都沒有。當眾生作為我等父母時,以極大的恩德撫養我們,鮮美的食物先給予我們,提供最好的衣物給予我們,極為慈悲地愛護養育我們長大,皆是我等的恩德者。
    如此具恩德的眾生,心裡所想要的是獲得快樂,但是卻不知行持快樂之因的十善業。每一個如母有情都不想要痛苦,都想要遠離痛苦,但卻造作無法遠離痛苦的根和痛苦之因的十不善,眾生心裡所想的和所行持的二者盡是顛倒,猶如走上顛倒的路而頭昏般,或如同無有眼睛的盲人般孤單一人走在空曠荒野,此等眾生多麼可憐啊!因此應對眾生發起慈悲心。
    我等應思惟自己已聽聞正確殊勝的法門,聽聞以後,要思惟;思惟之後,要修持,如此聞思修圓滿皆是為了曾經當過自己父母的一切眾生,令這一切在六道輪迴裡的苦難者,各種業力的痛苦及習氣悉全永離,願眾生速達獲致遍知覺綻如來之果位,如是思惟。這樣的發心在聽法與修持時,極為重要。
    無論行持廣大的善根或是渺小的善根都應發起菩提心,或是有方法令善根達成,如此發心即是三珍勝的前行發菩提心。善根永遠不毀,是珍勝正行無念專注的力量。最後善根業力增長,即是珍勝結行迴向覆持。一切貴勝善根必須具三珍勝真理。
    聞法的方式極為重要,尤其聞法的發心更為重要。
功德寶藏載:
心善惡所分異除此外
善惡外相大小毋緊隨  如述般
    若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名聲等此生的希求,如此發心,無論聽聞多少法門,皆無法趣入正確的法門,所以聽法之前,首先要往內看,看自己的心,能改變自己的發心至關重要。如果自己的發心能改變正確,善根皆能具足,方法亦能立即達成,因為發菩提心是大乘的修行勝道,乃是無量無邊福報廣聚的道路。
    如果發心沒有改正,聽聞佛法、修持佛法僅流於聽聽的樣子、修修的樣子,都只是佛法的表面形像,這不是正確的發心,因此無論聽法、修持、觀想本尊、持咒、頂禮、繞塔等,即使僅念誦一句「嗡 瑪尼 悲美 吽 釋」,都應發起菩提心,此乃極為重要。
方法廣大的密法發心
三勝明燈載:
意雖相同然無愚
方法多暨無勤習
根器利者謂此言
密法覺階頂巔勝  如述般
    以勝義諦境界而言,顯密無別,而密法金剛次第之中有諸多道路,包括眾多各種積聚福報的方法,與諸多無需勤習行持,且能悟達果位的殊勝方道。此些諸多道路以及許多聚福的方法、無需諸多辛苦勤習等,最主要即是轉變思惟,這是很重要的。
    若能轉變思惟,則有助益。轉變思惟就是要往內看,看自己是否改變思惟而趣入大乘修行之道,看自己內心是否發起菩提心,此乃極重要。
頌載:
一切諸法乃緣起
思惟頂點上極住  如述般
    講經的處所與講經的導師等不應看待為肉體不淨的一種顯現,應以五種圓滿的觀修來聽聞佛法。處所圓滿為勝上法界勝者宮殿,導師圓滿為法身佛,即法身一切勝滿的佛,隨眾圓滿為意傳承、表示傳承之勇父勇母以及天子天女樣貌觀想。
    或者觀想講法的處所為銅色吉祥山蓮花宮殿,講經的上師為蓮花生大士,觀修聽聞佛法的隨眾為八大持明、二十五王臣及勇父空行母的本貌。
    或者觀想講法處所圓滿為東方極樂世界,導師圓滿為報身圓滿金剛薩埵,隨眾圓滿為金剛種類的壇城尊眾勇父空行母。
    或者觀想處所圓滿為西方極樂世界,導師圓滿為覺綻無量光佛,隨眾圓滿為蓮花種類的尊眾勇父勇母以及天子天女樣貌觀想。
    無論何種境域,講述佛法精要為大密金剛乘法,講經時間為永遠恆時常轉法輪。所謂五種圓滿的樣貌,本來就是如此樣貌,心裡應了悟通達這種道理來思惟,如此觀想時,本來的樣貌即是如此,方能教導五種圓滿的觀想。諸法本來即是清淨,應了知如是觀想並非將非清淨之法觀為清淨,而是為了達本來清淨之本性如是觀想。
    上師是三世如來俱全的總集,身是僧眾,語是正法,意是覺綻如來的本質,故為三寶總集;身是上師,語是本尊,意是空行,三根本之總集;身是化身,語是報身,意是法身,三身具足;上師是過去一切如來的化現,未來一切如來的源頭,現在一切如來的顯現。勝劫(賢劫)覺綻千尊未降伏我等末法時代的眾生,上師是特別帶領我等濁世眾生的大悲者,以恩德而言,上師的恩德超逾一切如來。
聖言:
上師即佛亦即法
上師亦即為僧眾
一切成就乃上師
師為吉祥金剛持  如述般
    聽法隨眾的根上是種性如來藏,所依靠的是難得的人身,順緣是帶領解脫的善知識,以及接受善知識竅訣的帶領,因此我等每一個人都是未來的覺綻佛。
續標幟二者載:
眾生本是覺綻佛
倏然染污遮蔽故
染垢淨後如來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4日(下)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5日(下)

入菩薩行論 20220110下 持明 仁增塔欽 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