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20220107 持明 仁增塔欽 藏傳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2年1月7日
དགེ་བའི་ཕྱོགས་ནི་ཐམས་ཅད་ཀྱི། །
一切善根悉全為
རྩ་བ་མོས་པར་ཐུབ་པས་གསུངས། །
根乃相信能仁說
དེ་ཡི་རྩ་བ་རྟག་ཏུ་ནི། །
依此根本長期以
རྣམ་སྨིན་འབྲས་བུ་བསྒོམས་པས་སོ། །
異熟因果恆禪修
🌈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一切善根悉全為,根乃相信能仁說」,一切善根的根源是什麼呢?聽聞、思考、修持等一切善根的根源是相信,而相信就是諸法善根的根源。諸法是指顯法、密法及諸多法要,其行持下去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相信。佛在《明月經》裡曾宣說:「一切善根的根本就是相信及希求。」
「依此根本長期以,異熟因果恆禪修」,佛法真正的根本是相信與對善法信心的希求。而相信的根本又是什麼呢?你必須要思考異熟因果,異熟因果的意思是,一切惡業的思想與行持會產生異熟的因果,所以要相信異熟因果的道理。
聽聞、思考、修持佛法需要信心與相信。產生相信的根本是,要明白惡業思想的缺點,以及明白行持惡業的種種缺點,並且在心中想起來,之後經常觀想、思惟,時時相信異熟因果的道理。
如果有惡業、惡念、惡行的話,則會一一展現出異熟因果的痛苦,所以要思惟、要觀想。意思是,要相信的「觀」異熟因果的問題。因為惡業的思想與惡業的形成是互有因果關係的存在,因此我們要深信因果。
異熟因果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深切的相信因果業力的話,即使佛來也找不到佛法真正的勝道。可見深刻相信、具足信心而且行持因果業力的時候,是如來永勝佛最喜悅的一件事情。如果沒有仔細相信且具足信心因果之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如來佛喜悅的佛法勝道,因此我們要非常謹慎地相信及認真學習異熟因果、因果業力,而且認真地接受。
同時要禪修因果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未到。如同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果實,才會熟開,而非春天播種,果實馬上就會成熟,這是不可能的。同樣的,在因果業力方面,相信善惡因果的取捨是非常至要的。
有的人口中一直說空性、空性,但如果沒有仔細謹慎因果業報的話,這樣是不好的。蓮花生大士曾說,即使見解至高無上,謹慎因果業報的行為仍應非常仔細,要比麵粉還要細。
關於因果業報,若是善的因多,則善果亦多;反之,若是惡的因多,則惡果也多。播下很多善因的種子時,則快樂多;播下很多惡因的種子時,痛苦亦相對的多;若善惡二者同時行持的時候,共同播下善惡的種子,業果也會同時盛開起來。
有時我們享受的是快樂,有時則是痛苦,這是由於過去生,有時候是善根行持得多,有時候則是惡業行持得多,二者同時盛開的時候也會有。有的人在種子上、因上一直做惡業,播下的種子便都是惡的因果業力,所以會展現出痛苦的結果。
我們應在相信因果業報的情況下,再學習最深刻的如來永勝佛喜悅之法道,進而改變自己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看一下我們現在此生的身體、此生的生活環境、此生的任何際遇,就會發現由於過去生種下善的種子,結果便出現在你此生的生活之中。
而有些人生活的狀況與生活的環境等遭到很多窘迫辛苦的情形,這也是因為有惡的種子的存在,才會有惡的業果成熟,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對於善惡的因果都要好好取捨。
善惡的因果是從我們的念頭開始展現出來,當產生很多惡的念頭如貪瞋痴嫉妒的煩惱思想時,即已在因上種下惡的種子,將會引來惡的業果,因此我們要小心謹慎因果。
尤其在種子的階段,絕對不要行持傷害有情眾生的事情,這些都會導致惡的果報,要知道惡的因是惡的果展現出來的源頭。
總之,我們心中要具有多一些信心、相信、清淨、滿足等善的種子,而且在自己身口意裡的所有行持範圍內都應秉持不害眾生、不害他人、不害社會的狀態,讓自己繼續學習佛法成功,並且以智慧成長、慈悲成長的方式來行持。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個人思想闡明:
一切善惡的取捨與分別取決於自己的內心,因此我們所動的念頭之中,不要有太多悶悶不樂、傷心、瞋恨心的念頭,因為這些念頭都會造作業力的,而且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造作了很多惡業。
當傷心太多的時候、瞋恨心太強的時候、嫉妒心滿滿的時候、傲慢心存在的時候,已經形成很多惡業了,所以動念頭的時候,要簡單一點,最好與智慧相關、慈悲相關的念頭,特別是看懂自己,對自己有相信信心,對佛法有一定的信心,有機會前進聞思修的時候,則要繼續修持下去,如此會是不錯的。
佛陀也是如此,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不斷地學習佛法,佛一成佛以後,也宣講三轉法輪、四轉法輪的佛法。我們也要從因果的思想上,開始播下好的因、好的種子,不要種下惡的因果。
末法時代,確實有很多辛苦的時候,更要懇求如來佛菩薩、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祂們都在我們的心中現前,並且明亮發光加持著我們、看著我們、照顧著我們,要這樣的觀想。南無本師釋迦牟尼或「嗡 牟尼 牟尼 瑪哈 牟尼耶 梭哈」,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如此憶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