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9月6日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9月6日

སེམས་ཅན་ཐམས་ཅད་བདེ་འདོད་པས།།

一切眾生皆求樂

བྱང་ཆུབ་ཏུ་ནི་སེམས་བསྐྱེད་ནས།།

既已證悟菩提心

སེམས་ཅན་རང་གིས་བདེ་རྙེད་ན།།

若眾生皆得快樂

དེས་ཀོ་ཅི་སྟེ་ཁྲོ་བར་བྱེད།།

何故由斯生瞋怒


「一切眾生皆求樂,既已證悟菩提心」,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心中所祈願的即是,希望將一切眾生安置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欲令眾生獲得解脫成佛,存在如此的思想與發心動機,因此發起了此菩提心。當你看到眾生自然得到些許現世的快樂、長壽、健康、勝利,或獲致一些金錢財物等等,乃至究竟成佛的資糧時,就如同符合了我們自己的動機發心般。因為當你受戒發菩提心時,就有如此的承諾,因此當眾生獲得了這些事情時,你應該要開心到極點。

「若眾生皆得快樂,何故由斯生瞋怒」,這個有漏的世界裡面,苦苦、變苦、行苦,三苦、八苦之間,當眾生得到些許快樂時,真的不能嫉妒的,一定要歡喜自在。人與人之間、金剛師兄之間,看到他人得到一些些的快樂,做到一些些的善根福德之真理時,你一定要歡喜自在的隨喜;而不是當眾生得到現世的利和永久的成佛快樂時,你反而生氣了。如此即是心胸狹窄,此為集諦出現的原因。

集諦就是業及煩惱啊!自己的業及煩惱豐富,如同海浪噴湧般者,都希望眾生不能好過,特別是親戚朋友,誰過的好就是造成我們不舒服的原因。因此當眾生獲得些許快樂與自在時,我們心中就要隨喜他,不應該生氣他,不應該對他有瞋恨心。誰做得好,師兄之間就要隨喜嘛!誰有得到快樂,就是你原本的發心,因此每一位眾生得到快樂時,你一定不要產生嫉妒、瞋恨的心,要有隨喜自在的心,發心就是如此。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眾生得到短暫、臨時的快樂時,你也要開心、歡喜、隨喜,不能嫉妒、瞋恨。眾生得到解脫成佛的究竟真理時,你也不能嫉妒、瞋恨。於自在人心,隨喜的狀態下,你的心相續之中福德資糧將會不斷的增加。

如果眾生獲得現世臨時的快樂與究竟成佛的大樂時,你對他生起不滿的瞋恨,是會減少福德資糧的。剎那間的瞋恨心,可以減少幾千劫的善根,所以要更加小心謹慎。

《入雄心菩薩行論》一至八品是以世俗菩提心為主,直至第九品才開始講勝義菩提心。我們要學習世俗菩提心的時候,是從動機開始學習的,但是本性很難改啊!

有些弟子跟隨上師學習時,聽到上師說了一句話之後,認為是在「罵」他。我在這裡釐清一下「罵」與「教」兩者之間是永遠不同的。「罵」的對象與「教」的對象是不一樣的。「罵」的對象是他已經對你存在不利、血海深仇的態度才構成為「罵」的對象;若是盡心盡力,所做所行如理如法,已經盡量做了,但是控制不了煩惱的這種人,對他不是「罵」,是「教」,所以對境不一樣。

而「罵」的本質是苦的、悶的,一定有很多自私自利的,「罵」人的人是有很多的自私自利;「教」人的人是不一樣的,教的時候,他沒有太多自私自利,沒有太多的目的,盡量想改變受教者的思想行為,此為「教」的態度。

現在很多人對於「教」與「罵」都搞錯了,藏人也是、漢人也是。那什麼是「教」?什麼是「罵」?是由對方自己來判斷的,不是誰來知道的。如果你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人,你真的是沒有做錯,你的身口意都是功德優善的寶藏,當有人說你的缺點的時候,應該是對方煩惱很重,所以這個就算「罵」;如果你的身口意全部都是豐富滿滿的、怪怪的東西,習氣怪怪的、心情怪怪的,一下快樂、一下不快樂、一下就這樣、一下就那樣的,特別是完全執著在此生的顯現上面、輪迴的觀念上面、規矩的狀態之中的話,那你本身心中就是以貪瞋痴煩惱為主,行為的習氣為主的,那你自己就有豐豐滿滿的缺點。別人說出來的時候,怎麼會是「罵」人呢?都是「教」你的嘛!所以「罵」與「教」的狀態有些不一樣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3日(下)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4日(下)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5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