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載:「具淨定生慧,滅除諸煩惱,知已先求止,無貪成妙喜。」




《入菩薩行論》載:「具淨定生慧,滅除諸煩惱,知已先求止,無貪成妙喜。」

因為凡夫日常中的思緒裡,極少尋覓「止」 ,乃至從來未產生過止(師新譯為淨息)。也就是對淨息是陌生的、從未發生過。

 

所以我們現今欲尋找這個止時,首先心裡要開始安排禪定。在初始尋覓止時,你將會發現內心的思想稠密到如同天空的浮雲、大海的波浪的感覺。

 

因之前從未估算過,然如今欲尋找止到底隱藏於何處時,思想會如雨後春筍般竄出的感覺,但當內心持續無歇地串習使繁雜的念頭逐漸停下,讓心清淨、心乾淨的止禪上,安置熟悉並習慣後,如此一來即可擁有自心自由了。

 

首要是,若止做得很好,心就控制得了,當粗部的煩惱皆不生了,細部的煩惱也不起作用時,將會直接展現觀(師新譯為殊視)的部分。

 

當觀(殊視)的部分一展現出來時,煩惱即刻會持續不斷地降低。因眾生的常態思絡裡,皆於有為之狀態當中讓幻想延續,此即為造就生死輪迴裡恆久流浪的原由。故若能以止(淨息)來做控制,自然顯現出觀(殊視),運用此二者皆能淨化煩惱。

 

而如何方能讓淨化煩惱的淨息-止與殊視-觀皆能綻顯,所要之條件為,於此滅依世界中不貪得無厭,諸如此生沒有的部分執著為有、不淨之事執著為清淨、無樂之事執著為有樂、無我之事執著為有我之範圍,必須遠離此四種狀態,方有機會成功,屆時淨息-止與殊視-觀才會彰顯出來。

 

為何要運用止與觀的禪坐置入於自己難得的人生中呢?為何自己內心要變為清淨無染的道理呢?如入行論中載:「若心渙散者,處煩惱牙縫」,故內心經常散亂者、無法掌握自心者、幻想者,此種人如同居住在煩惱巨獸的利齒之縫間,危險萬狀,將自身推進無比的危險之中過生活。

 

故身應坐入於蘭若處,心應安置於寂靜的狀態,長此以往則心不散亂自然會顯現。而幻想之續流、煩惱之壓力悉全淨化後,每天的日子裡,除了開心以外已別無選擇了。

 

在有漏的世界裡得以尋獲無漏的一種狀態,能於佛教中擁有此機會;於物質為主的世界也許是沒有機會。但佛教乃以心為主之思想狀態中,必然能夠成立永久存在的快樂、永久存在的智慧慈悲…等等,此些皆可以成立。

 

故吾等應永不放棄聽聞、思考、修持佛法,好好的以禪坐來拯救這個世界;最起碼啟動好的念頭、正面的思想,再結合智慧、慈悲的力量來拯救這個世界

 

2020/04/24持明恩師即述

為淨化此次蔓延全球之新型冠狀肺炎而每日撰寫之法露,截至今日為第76篇,願見聞者吉祥 願世界和平 願有情解脫成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14日(下)

入菩薩行論 20220110下 持明 仁增塔欽 藏傳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2018年7月23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