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入雄心菩薩行論》人類的四大苦海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བདག་ནི་མལ་ན་འདུག་བཞིན་དུ།། 吾於臨終床榻時 གཉེན་བཤེས་ཀུན་གྱིས་མཐའ་བསྐོར་ཀྱང་།། 親戚朋友圍繞亦 སྲོག་འཆད་པ་ཡི་ཚོར་བ་དག། 命斷極苦之感受 བདག་ཉིད་གཅིག་པུས་མྱོང་བར་འགྱུར།། 獨自一人須承受 生、老、病、死是人類的四大苦海,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有生就有死,當心識離開我們最愛惜的身體的那一天,醫生亦無法救助,即使藥師如來直接展現來到現前,也救不了我們,如同藏皇赤松德贊的女兒拉蔣貝瑪薩,躺在蓮花生大士的懷抱裡往生般。 「吾於臨終床榻時,親戚朋友圍繞亦」,在生命結束的因緣到來,自己躺在此生最後的一張床上等待往生的時候,最後一張床的意思是,因為即將面對死亡的苦海,所以此生再也不用睡覺了,快要投生到另外一個世界(來世),此時醫生也救助不了,甚至呼吸亦是非常困難。 身旁有許多親戚好友圍繞著,他們看著我們如同自己快要面對往生般痛苦,雖然親戚好友極為關心,但這也救不了將要面對死苦的人之生命。 「命斷極苦之感受,獨自一人須承受」,這種命絕的苦受,只能獨自一人承受。只能獨自一人承受的原因是,當我們修行境界不高時,無法將自己生病等苦受放在他方物質或其他人的身上,唯有自己一人承受。 若是如密勒日巴般的修行境界至高者,情況則不同。往昔一位格西向密勒日巴下毒,密勒日巴卻將自己的病情放置在一扇門上,這扇門因而一直動盪,發出「嘎嘎」的聲音。 下毒的格西認為這只是密勒日巴的一種魔術而已,甚至對密勒日巴假意地說:「你的病情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如果可以的話,我願意承受你的病苦。」密勒日巴在意中禪定,觀想將些許病情放在下毒藥的格西身上,結果格西承受不了劇痛,因而極為後悔。 若有密勒日巴這種本事及修行的境界,當我們面對臨終死苦的時候,則可以將病情的痛苦放在其他物體上或人的身上。 但對一般凡夫眾生而言,躺在最後的一張床上,說最後一句話,親戚好友都圍繞著自己的時候,這時什麼都沒有用。 當面對死苦的時候,即使是權勢至高的國王也帶不走隨眾或宰相,財富圓滿者也帶不走一生所擁有的金錢財物。一般平民百姓面對死苦的時候,不僅帶不走自己的家庭、車子、妻子等,家人也無法分擔死亡的痛苦,而這一切只會讓臨終者更加執著,因此唯有獨自一人承受死亡的苦。 為什麼只能自己一個...

《入雄心菩薩行論》無常並不是負面的思想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人生無常是負面的思想嗎?有些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無常並不是負面的思想,它是一種正面的思想。凡夫眾生在幻覺之中覺得會活上一百年、兩百年、五百年,因而一生都忙碌在我執與無明相關的事情上。若是一直繼續如此活下去的話,這才是負面的思想。 當我們想到人生無常的時候,會想到真正、究竟的涵義,此即是正面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想到人生無常以後,自己現在仍然活著,且在燦爛的陽光下舒服自在地生活,這是我們最有機會開心的時候,因此也是正面的思想。 最主要的是,在陽光燦爛下開開心心、簡簡單單地生活,且心中的一切動念都是善相關的,行為上也是一直做善相關的事情,這也是想無常的正面能量。再者,每天不僅知道自己、明白他人,而且慈悲的道路都鋪得很好,所以想人生無常是非常不錯的。 若想人生無常是苦而且悶悶不樂,這是不好的。想人生無常是樂,這才是對的,因為你還活著,可以快樂、自在、圓滿是很好的。 總之,想人生無常是思想之中最大、最好的勝王,如同大象的腳印是動物裡最大的腳印般。無常的觀念是最好、最殊勝的思想,因為具有無常的觀念,即能明白世出世間的一切,此為掌握人生、發展善根、加強慈悲以及令智慧明亮起來的勝道。 《入雄心菩薩行論》的第二品為懺悔品,前段講述供養,後段則講述必須懺悔自己曾經造作一切惡業。

《入雄心菩薩行論》無常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ཉིན་མཚན་སྡོད་པ་ཡོང་མེད་པར།། 晝夜皆無法留存 ཚེ་འདི་རྟག་ཏུ་གོད་འགྱུར་ཞིང་།། 此生終將破壞損 སྣོན་པ་གུད་ནས་འོང་མེད་ན།། 壽命無法延長增 བདག་ལྟ་འཆི་བར་ཅིས་མི་འགྱུར།། 吾命何以不會亡 《入雄心菩薩行論》的第二品為《懺悔品》,其中闡述我們要懺悔的理由,乃因無常隨時隨緣會降臨,最近已講述許多與無常相關的道理。 「晝夜皆無法留存,此生終將破壞損」,我們的壽命一直不停歇地往前走,在每一剎那的無常之中消失,無論是白天或夜晚,在任何時候都是往前流逝,無法停止。此生最終必會壞損,無法延長,如同水庫的水中斷以後,流到城市裡的水也都會中斷。 「壽命無法延長增,吾命何以不會亡」,我們的生命隨著日夜消失,壽命全然沒有會一直增加或延長的理由。意思是,生命到盡頭之前,時間不會停止,一點點停留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到了生命盡頭之時,壽命無法延長、增加。 再複述一遍,我們的生命永遠存在於無常之中,並沒有不會遇到無常、不會往生的理由,所以一定會面對臨終中陰的無常。我們的生命無法一直延長,也不會停歇下來,只會往前走直到盡頭。 生病也是無常的徵兆,當死苦來臨時,無論是天界的天人、人界中最厲害的人,或是世界上最頂尖的醫生,也救不了自己,必定會往生。除了修行境界至高者,例如修成長生不老者或修成大虹光身者等之外,其他所有的生命形態終要面臨無常。 我們無法知道何時會面對死亡的無常或會如何死亡,無法確定死亡的原因、處所或時間的我們,時時刻刻都被無常掌握著,如同籠子裡將被宰殺的鳥類,院子裡待宰殺的牛群、羊群,以及漁市場裡將被宰殺的魚類般,時時刻刻都可能遇到無常。 知道人生無常的道理,會有什麼效果呢?在輪迴世界裡的所有眾生都必定會遭逢無常,所以我也一定會面對死亡的無常。 當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在此生或過去生裡曾造作的一切惡業,都要在心裡想起來、口中說出來而懺悔,所做的一切善根皆應盡力迴向,以淨化所有惡的業力,這即是明白無常的效果。 因為淨化業障以後,一切都會順利圓滿,並且有解脫成就的機會,因此為了淨化業障故而必須要懺悔。 經文論述載,當湖水的水源中斷以後,則無法繼續有水流入湖中,因為水的源頭已經枯竭了。同樣的,生命逐漸消逝時,則再也無法延長壽命,因此我們現在尚未遇...

《入雄心菩薩行論》人生無常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དེ་ལྟར་བདག་ནི་གློ་བུར་ཞེས།། 吾乃如是驟然者 བདག་གིས་རྟོགས་པར་མ་གྱུར་པས།། 吾乃無知之緣故 གཏི་མུག་ཆགས་དང་ཞེ་སྡང་གིས།། 痴心貪心瞋心以 སྡིག་པ་རྣམ་པ་དུ་མ་བྱས།། 各式諸業造作矣 「吾乃如是驟然者,吾乃無知之緣故」,我們的生命如同秋天的蜜蜂一般,當冬天到來的時候,即面臨生命的最後一刻,突然來臨的變化就是無常。我們無法決定從哪裡來,現在只是一種非常臨時的生命形態。 我們不知道過去從哪裡來,現今在輪迴中也是臨時成為人類的生命形態,這一切都由無常掌握著。一般人對於無常的觀念是不知不明的,思惟上存在著堅定穩固的有常,而堅定穩固的有常思惟是由無明幻覺所引起,並非由究竟正道而形成。 「痴心貪心瞋心以,各式諸業造作矣」,「安替」(藏音)是堅固穩定的意思,凡夫的思想中存有堅定穩固與人生是永久的觀念,而並未想到無常,於是對自己相關的親人朋友一直貪愛守護,對仇敵卻極具瞋恨心,因而造作出各式各樣的惡業。 對於自己的親戚朋友,都存著希望幫忙他們的思想,但是有種永遠幫不完、永遠做不成的感覺,所以心情上有極為窘迫的痛苦,這都是由貪婪的心所引起。 若是對他人有瞋恨的心,沒有慈悲的思想與心情,當看到仇敵的時候,說話的態度或行為皆會非常憤怒,甚至造作殺生之業等,因此形成許多惡果的業力,皆因認為此生是堅定穩固的思想觀念所造成的。 對於貪婪的對象親戚朋友、瞋恨的對象仇敵產生很多惡的念頭,造作很多惡的行為,因此形成惡業。雖然現在看不到業力果報,但事實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可能沒有果報。猶如於春天播下種子,果實自然會在秋天熟開、盛開一般。 由於一直造作惡業,因此壽命如同夕陽下山或水源中斷般無法延長。若是由於貪婪的對象親戚朋友及瞋恨的對象仇敵而造作惡業,卻沒有立即懺悔,生命則無法延長,隨時會面臨無常。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無常的狀態,所以在無明的幻覺、不知不明的情況下,為了親敵而造作很多惡的業力。 生命無法一直延長下去,如果面臨人生無常時,帶著很重的惡業,這樣對來世是不好的。若是為了親敵而造作各種惡的業力,當真正死亡到來時,即使藥師如來出現也救度不了我們,這時唯有善的因緣與善的業果,方能牽引我們到最好的來世。 總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具...

《入雄心菩薩行論》掌握當下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此生是很短暫的,然而在短暫的此生中,可以形成永久的安排。若是形成執著親人貪婪的惡業,與瞋恨敵人憤怒的惡業,則於未來的生生世世裡,自然會遭逢痛苦窘迫的事情;反之,在短暫的此生當中,若在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皆能展現出信心、相信、清淨心、菩提心等一切善根的力量的話,則將於生死輪迴裡俱全善果和享受的真理。 此生的心相續與行為能決定長久的未來。明天很重要,然而明天尚未出現,所以今天更重要。下輩子很重要,但是這輩子更重要。下午很重要,可是現在這一刻更重要。下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很重要,但是能掌握現在的幾秒、幾分、幾個小時,則是非常圓滿。 心中永遠要具足正知正念,於各式人群聚合時,無論是玩也好、樂也好,都應該以替他人著想的思想為主。諸多大乘經典皆載述,如果你心中有愛護與讓他人脫離輪迴的思想,以及為了淨化他人的各種怪習氣,因此在語言及行為上較嚴格地對待他人,這是不會形成惡業的。 在教導的過程中,任何嚴厲的語言與行為皆形成不了惡業,因為發心皆是以利他為主,並沒有自私自利。在自己的心情之中、行為之中,例如行持打字、校稿等一切佛法的事情時,心中能練習菩提心是不錯的。 總結而言,掌握當下,有正知正念;掌握當下,要有忍耐心;掌握當下,忍耐的背後有慈悲心;掌握當下,慈悲心的背後有智慧的心;掌握當下,智慧心的背後是以解脫成佛的觀念為主。如此行持即能淨化現世的障礙與未來的惡業。大家在佛法的成道上要學習正確圓滿的思想形態,於解脫上如理如法的安置下去。

《入雄心菩薩行論》面對死苦

圖片
《入雄心菩薩行論》 第二品 懺悔罪業 持明新譯講述 རེ་ཞིག་གསོན་ཚེ་འདི་ཉིད་ལ།། 現前存活之時際 མཛའ་དང་མི་མཛའ་དུ་མ་འདས།། 怨親諸多已滅逝 དེ་དག་དོན་དུ་བྱས་པའི་སྡིག། 為彼所造之惡業 མི་བཟད་གང་ཡིན་མདུན་ན་གནས།། 苦果皆呈己現前 「現前存活之時際,怨親諸多已滅逝」,先不論及往昔生死輪迴中的一切,僅是此生存活之時,我們已形成許多業力,而大部分的業力都是惡的業力。形成惡業主要是因為喜歡與不喜歡而分別出冤親,對仇敵形成瞋恨的業力,而對親人卻造作貪婪的業力。然而這些冤親的對象終究皆會遭遇無常,遑論過去生的冤親,此生當中許多貪瞋的親友、怨敵,亦已於無常中往生消失。 往昔曾經非常認真、非常努力幫忙的親人,以及極為瞋恨的敵人,如今僅存回憶而已。在模模糊糊的記憶裡,回想自己過去多麼認真,在這些親人身上花費多少時間,形成多少貪心的業力,而為了消滅自己不喜歡的敵人,瞋恨的思想與行持上創造多少業力,但是他們都已面對死苦,不見了。 「為彼所造之惡業,苦果皆呈己現前」,親人與仇人對我們皆沒有任何幫助,然而過去或此生當中執著的親人與敵人,對我們完全沒有影響嗎?並不是,吾等為了他們而形成的瞋恨及貪婪的惡業,悉皆存在於心中的相續與現前。 往昔的親人、仇人皆已消逝,但是對親人的貪心而造作的惡業與對敵人的瞋恨而造作的惡業,若沒有運用共同法門菩提心的四種對治力來懺悔,一切業力則自然而然會存在於自己的心中無法消失。 此些惡業會影響未來的生生世世,乃至於輪迴至苦難的地獄道(難獄)、窮苦的餓鬼道、愚痴的畜生道之中,受盡無數的痛苦,因此對於一切曾造作的惡業,我們必須於心中生起極為後悔之心,在諸佛如來現前不藏不密地懺悔,發誓自己以後永不做錯地懺悔,否則被惡業染污是不好的。 昨天我發布了一篇文章,講述太陽下的影子,無論人到達哪裡,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會跟隨著。《王教訣經》載:「歿時已臨國王趨赴往,受用財物親眷未能隨,生子此住何行何方亦,業乃影子般之相隨行。」在佛陀教導國王的訣竅中所述,當有一天國王面對死苦時,相伴的隨眾、富有的財產、摯愛的親友都無法跟隨,如同國王等面對死苦的人,無論投生到哪裡,唯有善惡的業力會自然地跟隨著。 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不想出家,因此佛陀示現給難陀看因出家而投生至三十三天的善果,亦示現給難陀看因...

米滂仁波切涅槃紀念日

圖片
藏曆4月28日米滂仁波切涅槃紀念日 以下為持明仁增塔欽所撰紀念蔣嘎米滂仁波切之詩 ཤེས་བྱ་རྒྱུ་སྐར་མཁྱེན་མཁར་འཆར་བས་རྒྱུད་འཛིན་ཡིད་ཀྱི་མུན་པ་བསལ།། བརྡ་ཚིག་རྟོག་འཛིན་ཆོས་ཀྱི་བརྗོད་བྱེད་ཇི་སྙེད་དཔེ་ཡིས་རབ་བསྟན་ཅིང་།། གཞི་ལམ་འབྲས་ཆོས་མདོ་སྔགས་ལྟ་ཟབ་ཟུང་འཇུག་སེངྒེའི་སྒྲ་གཅིག་གིས།། ཐུབ་པའི་རིང་ལུགས་འཆད་ལ་ཟླ་མེད་ཀུན་མཁྱེན་མི་ཕམ་རྒྱ་མཚོ་འདུད།། ལི་ཁྲིའི་མཚན་དཔེ་བཞད་པའི་ལྷ་ཡི་ཤེས་རབ་རྩལ་ཆེན་རྫོགས་པའི་རྗེ།། ཉིད་ཀྱི་ལྟ་བ་གཞན་དྲིང་དབེན་པའི་ཟབ་རྒྱས་ཆོས་ཀྱི་བདུད་རྩི་རེས།། མཐའ་འཛིན་ཕྱོགས་ལྷུང་གོལ་སའི་སྒྲོགས་དང་བཤད་ཡམ་ཕྱོགས་ལས་རབ་གྲོལ་པའི།། རྒྱ་ཆེའི་གཞུང་ལ་ངེས་དོན་བཅུད་ལྕི་ལེགས་བཤད་པུ་ཏི་བླ་ན་ཆེ།། ཐར་བ་འདོད་རྣམས་པད་མའི་རིང་ལུགས་ཀུན་མཁྱེན་ཡབ་སྲས་བརྒྱུད་པའི་སྲོལ།། མི་ཕམ་ཆོས་རྗེའི་གཞུང་ལུགས་རྒྱ་མཚོར་ཐོས་བསམ་སྒོམ་པས་བརྩོན་མཛད་ན།། སྙིགས་མའི་དུས་ཀྱི་བཤེས་གཉེན་ཆེན་པོ་ཐར་གླིང་བགྲོད་པའི་ལམ་མཆོག་རྨད།། རྒྱ་ཀོང་རིག་འཛིན་མཐར་ཕྱིན།